人日是什么意思| 半元音是什么意思| 50年属什么| classic是什么牌子| 鸳鸯戏水是什么意思| 咸鸭蛋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小分子肽有什么作用| annie英文名什么意思| 湿气太重了吃什么药| 怀孕肚子疼是什么原因| 道听途说什么意思| 梦到被蜜蜂蛰是什么意思| 白巧克力是什么做的| ml是什么单位| 蜂蜜与什么食物相克| 空杯是什么意思| 干燥综合征挂什么科| .什么意思| 吃黄体酮有什么副作用|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什么| 崇洋媚外是什么意思| 淋巴细胞低是什么原因| 蛛网膜囊肿挂什么科| 乙肝恢复期是什么意思| 脑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芒果什么人不能吃| 帅是什么意思| 嘴角裂口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公丁香和母丁香有什么区别| 长期喝饮料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红馆是什么地方| 鹿下面一个几字读什么| 蛋糕是什么生肖| 为什么短信验证码收不到| 1998年属虎的是什么命| 什么是精神病| 糖耐什么时候检查| 为什么会长口腔溃疡的原因| 唔该是什么意思| 吃什么有助于骨头愈合| 为什么会有鼻炎| 来月经吃什么水果好| 谢字五行属什么| 梦见洗头发是什么意思| 呋喃硫胺片治什么病| 入睡困难是什么原因| 盘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梦见自己大便是什么意思| 双一流大学是什么意思| hp什么意思| 女性头部出汗吃什么药| 6969是什么意思| 5月23号是什么星座| 猕猴桃什么季节成熟| 什么人不能吃洋葱| 下腹部胀是什么原因| 玄牝是什么意思| 尾插是什么| 为什么老是想睡觉| 怀孕有什么症状| 朱元璋原名叫什么| 冈本是什么| 四月初一是什么星座| 中午12点是什么时辰| 吃了火龙果小便红色是什么原因| 夏天适合用什么护肤品| 牙齿为什么发黄| 小腿痛什么原因| 胃萎缩是什么原因| 脚底红是什么原因| 结婚送什么| 黄体囊肿是什么意思| 右加一笔是什么字| 喝茶失眠是什么原因| 吃一个海参相当于吃了什么| 不伤肝的他汀类药是什么| lee属于什么档次| 老年人腿浮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风邪是什么意思| 买什么化妆品好| 膝盖痛用什么药| 熬夜眼睛红血丝用什么眼药水| 晚上做梦梦到蛇是什么意思| 长脸适合什么眼镜框| 9.11是什么星座| 什么是脱肛| msv是什么单位| 灰指甲有什么特效药可以治好| 小孩腰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脖子爱出汗是什么原因| 玉屏风颗粒主治什么| 狼来了的寓意是什么| 胸长什么样子| 3月是什么星座的| 农历六月初四是什么日子| 为什么总是犯困| s牌运动鞋是什么牌子|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什么意思| 冻梨是什么梨| 蛇的眼睛是什么颜色| 吃海参有什么好处| 铠字五行属什么| 身体怕热是什么原因| 四月四号是什么星座| 太子龙男装什么档次| 狗狗身上有皮肤病用什么药| 为什么容易出汗| 吃你鲍鱼是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心梗| 女人月经总是提前是什么原因| 耐信是什么药| 经期便秘是什么原因| 芊字五行属什么| 六个月宝宝可以吃什么水果| 疏通血管吃什么药最好| 云彩像什么| 58年属什么今年多大| 浮生若梦是什么意思| 变蛋吃多了有什么危害| 黑醋是什么醋| 血尿吃什么药见效快| 什么叫tct检查| 手麻抽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舅舅是什么关系| 虎鼠不结亲是什么意思| 骨外科是看什么病的| 奶茶和奶绿有什么区别| 梦见蛇是什么意思| 鬼压床是什么意思| 梦见家里着火了是什么征兆| 什么是气压| 梦见老虎是什么预兆| 兰台是什么意思| 什么酒不能喝打一生肖| 检查前列腺做什么检查| 白鳍豚用什么呼吸| 惊世骇俗的意思是什么| 白开水喝多了有什么危害| 一什么牛肉| 扣字是什么意思| 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 黑色素通过什么排出来| 腹胀吃什么药最有效| 牙疼买什么药| 2月3号是什么星座| 尿毒症吃什么最好| 脱疽是什么意思| 常务理事是什么职位| 口羊读什么| 夏天吃什么菜好| 血小板高吃什么药| 3月26日是什么节日| pes是什么材质| 牙齿为什么会变黑| 爱生气的人容易得什么病| 急性结肠炎什么症状| 经常干咳是什么原因| 盆底肌高张是什么意思| 生抽和老抽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没有win9| 去台湾需要什么证件| 手心发热吃什么药| 大姨妈是黑色是什么原因| 做透析是什么病| 痴汉是什么意思| 龟头炎用什么药膏| 老友记是什么意思| 吃是什么意思| 三黄鸡是什么鸡| c8是什么意思| 碱性磷酸酶高是什么意思| 十月一日什么星座| 想怀孕需要检查什么项目| 中国黄金为什么便宜| 什么是益生菌| 你的名字讲的什么故事| 翠绿色配什么颜色好看| 什么牌子的奶粉最好| 吹面不寒杨柳风什么意思| 阴唇为什么一个大一个小| mcv是什么意思| baby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腿总是抽筋是什么原因| 体检胸透主要检查什么| 频繁大便是什么原因| 出汗太多是什么原因| zoey是什么意思| 子宫轻度下垂有什么办法恢复| 0.618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处方药| drg是什么意思| 阴虱卵长什么样图片| 1234是什么意思| 薄荷叶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囡是什么意思| 舌炎吃什么药| 什么屁股摸不得| 水泥烧伤皮肤用什么药| 江西庐山产什么茶| 数据是什么意思| 西楼是什么意思| 条索灶是什么意思| 类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外阴瘙痒用什么| 杀子痣是什么意思| 清洁度lv是什么意思| 头出虚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学生什么时候放暑假| 一个火一个同念什么| 为什么打哈欠会流泪| 梦到女鬼是什么意思| 肝硬化吃什么药| 什么是直男| 葳是什么意思| 什么原因导致荨麻疹| 西铁城手表属于什么档次| 长焦是什么意思| 没落是什么意思| 恶露是什么东西| 性激素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 1993年出生的属什么| 滑精是什么原因| 血热吃什么| 逍遥丸什么人不能吃| 肝内低密度灶什么意思| 多米诺骨牌是什么意思| 623是什么意思| 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有什么区别| 跳蚤吃什么| 88年出生属什么生肖| 梦见好多虫子是什么意思| 小青柑是什么茶类| 乳糖不耐受吃什么奶粉| dha是什么东西| 什么时候三伏天| 睡前吃香蕉有什么好处| 身体有异味是什么原因|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是什么意思| 姜子牙姓什么| 左边肚子疼是什么原因| 晚上一直做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 空腔是什么意思| jz是什么意思| plump什么意思| 甘油三酯高说明什么| 黄瓜与什么相克| 七子饼茶是什么意思| 1.25是什么星座| 蕴字五行属什么| 马齿苋对什么病最有效| 骨密度是检查什么的| apn是什么意思| 脾胃湿热吃什么药| 骨折是什么感觉| 泥鳅喜欢吃什么| 脑炎是什么病严重吗| 什么是渎职| 肝在人体什么位置| 吃钙片有什么好处| 吃饭出汗是什么原因| 媱字五行属什么| 百度
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张超

中航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0640519070001,曾就职于安信证券...>>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宝钛股份 有色金属行业 2025-08-04 31.20 -- -- 33.45 7.21%
33.45 7.21%
详细
北斗星通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5-08-04 35.04 -- -- 35.49 1.28%
40.37 15.21%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5日公告,2021年公司营收38.51亿元(+6.24%),归母净利润2.03亿元(+38.22%),毛利率29.23%(+0.88pcts),净利率5.04%(+1.48pcts)。同时公司披露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2022Q1预计归母净利润为0.42-0.50亿元(+0.31-19.42%)。 投资要点:公司归母净利润创上市以来新高,处置多个子公司以聚焦主业报告期内,公司收入(38.51亿元,+6.24%)稳定增长,毛利率略有提升(29.23%,+0.88pcts),主要系公司芯片业务、陶瓷元器件业务及汽车智能网联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所致。公司归母净利润(2.03亿元,+38.22%)与扣非归母净利润(1.31亿元,+105.70%)均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净利率(5.04%,+1.48pcts)显著提升,也创下近三年新高。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公司其他收益中的递延收益摊销(0.54亿元,+47.67%)及增值税退税(0.36亿元,+67.77%)增长明显,同时公司获得了北斗重大专项补贴及仙桃数据谷产业扶持资金合计0.30亿元,另外所得税(0.06亿元,-86.09%)大幅下降所致。 2022Q1,受益于芯片业务市场,特别是高精度及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需求增长等因素,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0.42至0.50亿元,是公司2007年上市以来最好开局。 具体来看,公司主营业务由芯片及数据服务、导航产品、陶瓷元器件以及汽车电子四方面组成。报告期内,各业务情况具体如下:①芯片及数据服务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优势业务,收入(7.57亿元,+28.97%)快速增长,主要系高精度卫星定位芯片/模块/板卡产品在无人机、物联网、车载导航、驾培驾考、测量测绘、机器人等主要领域收入增加,标准精度产品实现大客户导入。其中芯片业务收入(6.25亿元,+37.31%)增速较高,这一点在公司芯片业务核心子公司和芯星通的收入(5.44亿元,+33.80%)和净利润(1.09亿元,+17.18%)上也有所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芯片及数据服务业务的毛利率(62.10%,-3.10pcts)与和芯星通的净利率(20.10%,-2.85pcts)均有所下滑,我们认为可能与和芯星通不同层级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②导航产品收入(9.94亿元,+1.12%)略有增长,毛利率(35.62%,+3.00pcts)也有所增长,主要系公司传统国际代理业务盈利能力稳健,高精度定位天线业务在传统测绘业务稳中有升基础上,对其他领域有所拓展,信息装备业务提升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所致。③陶瓷元器件业务收入(1.63亿元,+18.65%)稳定增长,毛利率(37.50%,+1.26pcts)略有增长,主要系公司5G基站用滤波器产品和HTCC封装陶瓷产品销售增长显著,5G小基站和Wifi6E在市场端持续推进。 ④汽车电子业务是公司近年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收入规模(19.37亿元,+1.03%)略有增长,毛利率(12.40%,-1.90pcts)有所下降。该业务可继续拆分为智能网联业务及汽车工程业务。其中,智能网联业务收入(14.34亿元,+33.39%)增长迅速,主要系对大客户长安、吉利、大众的销售收入增量明显,而汽车工程方面,伴随公司子公司北斗德国对汽车工程业务主体in-tech公司的剥离,公司未来汽车电子业务将主要以智能网联业务为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公司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主营业务。完成了对包括银河微波(导航定位业务)、东莞银通(导航定位业务)以及in-tech(汽车工程业务)等多个子公司股权的处置。 整体来看,公司2021年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来源于芯片业务、陶瓷元器件以及汽车智能网联业务,而伴随公司对银河微波、东莞银通以及in-tech股权的处置,预计2022年公司导航产品以及汽车电子业务收入或受到一定影响,但资产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北斗三代导航系统为代表的高精度导航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5G基站建设及终端产品需求有所提升,公司汽车智能网联业务客户正在快速拓展影响下,公司相关板块收入与整体归母净利润也将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规模效应的逐步提升,也将有望促使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重点关注公司募投项目进展、商誉价值较高的子公司发展情况以及大基金减持进度三费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三费费率(19.59%,-0.07pcts)整体略有下降,其中,销售费用率(6.45%,+1.04pcts)提升明显,我们认为与公司加大了业务推广且部分业务产品销量(如汽车电子业务子公司智联科技收入增长47%)提升显著,导致招待费、外协费以及售后服务费提升明显所致、财务费用率(0.57%,-0.64pcts)下降明显,主要系公司降低贷款规模,减少相关利息支出所致。另外,公司研发费用率(7.21%,+0.96pcts)有所提升,研发人员数量(1185人,+16.75%)也稳步增长,从公司研发项目来看,以北斗导航下游应用终端芯片及模块、LTCC及陶瓷材料、智能座舱等项目为代表,覆盖了公司当前全部四大业务产品线,我们认为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有所提升,对公司“十四五”期间技术壁垒的维持以及下游市场拓展均有积极影响。 现金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2.31亿元,-56.60%)出现明显下降,其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6亿元,较2020年增加2.56亿元)增长明显,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核心业务研发投入的同时,处置了银河微波及境外非全资in-tech股权;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77亿元,-84.70%)显著下降,主要系公司2020年度收到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款,同时2021年减少了吸收投资和降低有息负债规模所致。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报告期末,公司存货(9.70亿元,+18.45%)有所增长,其中,原材料(3.94亿元,+31.18%)以及在产品(1.23亿元,+30.57%)均出现快速增长,或表明公司在加大备货力度,同时公司存货中还包含发出产品(1.77亿元,+26.60%),未来也有望确认至利润表。 定增方面,2020年,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7.50亿元,部分资金将用于佳利电子“5G通信用核心射频元器件扩能及测试验证环境建设项目”、北斗智联“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产能扩建项目”,我们认为,以上项目的开展有望提高公司陶瓷元器件以及汽车智联业务板块的产能,有助于市场的拓展及盈利能力的改善,建议重点关注项目进展情况。同时,伴随公司对银河微波、东莞云通以及intech股权的处置,在报告期末,公司商誉(6.41亿元,-36.94%)与商誉占净资产比例(13.69%,-8.18pcts)明显下降,目前商誉主要存在于华信天线、佳利电子以及RxNetworksInc.等子公司,建议重点关注以上几个子公司所处行业及其业绩变化情况。 另外,2021年11月,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披露了预减持公告,计划于2025-08-04起至2025-08-04,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024.4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而截至2025-08-04,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建议重点关注减持进度。 公司围绕三大高景气发展产业,聚焦四大主营业务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我国较早进入卫星导航产业的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涵盖卫星导航、5G陶瓷元器件和汽车智能网联三个行业领域,主营业务分类包括芯片及数据服务、导航产品、陶瓷元器件、汽车电子。 ①芯片及数据服务芯片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优势业务,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受益于下游旺盛需求,实现快速增长,公司的高精度模组及板卡出货量连续四年翻一番。芯片业务具体产品主要为芯片、模块/板卡系列产品。 主要用于作为终端、接收机等产品的核心部件,主要应用于无人机、自动驾驶、测量测绘、精准农业、机器人等行业应用领域,主要客户群体为终端、接收机的制造商或集成商。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缺芯”问题,化危为机,供应链保供方面成效显著。同时把握芯片紧缺带来的市场窗口期,积极布局大众消费/物联网芯片业务,快速建立面向物联网及消费类市场的相关芯片的研发和业务平台。 云服务方面,公司专注于位置数据服务市场,以辅助增强位置服务与高精度算法为基石,打造网-云-端一体化能力,联合芯片商、集成商、运营商等合作伙伴,面向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辅助定位、云芯一体化和算法IP等产品和服务。云服务重点着力市场为消费类(包括手机、可穿戴等)、行业类(无人机、室外机器人、精准农业)、数字城市类(共享经济、堵塞治理、天然气管道巡检)和智能驾驶类等新兴智能市场。报告期内,公司联合实际控制人、核心员工共同增资真点科技,通过创新的合伙人机制打造高精度数据服务业务。真点科技发布“TruePoint全球高精度数据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发布是公司“云+芯”战略的落地,实现为无人机、机器人、智能驾驶、智慧农业等智能应用提供高精度空间位置数据服务。 海洋渔业位置数据服务是公司传统优势业务,主要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提供信息系统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服务,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公司积极开拓智慧渔港业务。公司作为我国首家获得北斗系统运营服务分理资质单位,通过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运营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短信息)服务和基于位置的增值信息服务。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实施省级涉海渔船智能监管系统项目和市级渔船技术管控设备配装项目等有代表性的关键项目,起到示范作用,实现了近海渔业的关键起步。智慧渔港业务取得显著突破,黄骅智慧渔港项目完成验收,并积极筹划示范推广。 ②导航产品北斗星通开拓了我国首个北斗民用规模化应用,公司自主开发的卫星导航产品全面领跑行业,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各领域。导航产品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包含天线、国际代理产品信息装备产品以及数据采集终端。 天线产品方面,包括卫星定位天线、无线传输产品、天通卫星移动通信天线以及无源天线产品、有源天线产品、单机/偶极子天线、专用天线。作为终端产品的基础部件,主要实现卫星导航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转换和处理广泛应用于测量测绘、无人机、智能交通、航空航天、形变监测、智能驾驶、精准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 国际代理产品方面,主要应用于测绘、航空、无人机、轨道交通、矿业、授时、精准农业等行业应用领域,主要客户群体为测绘领域定位定向应用类用户、无人机飞控定位定向应用类用户、CORS站定位和观测应用类用户、精准农业定位定向应用类用户等。 信息装备产品方面,主要产品包括北斗应用终端、北斗指挥设备、北斗应用系统、天通卫星通信终端及微波组件/部件/单机等。该业务为用户提供卫星导航、惯性导航、授时、定位定向等基础产品、终端产品、解决方案及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系统。数据采集终端方面,主要产品包括测体量方三防手持终端、手持采集终端、医疗版手持终端等。主要以嵌入式、移动和云计算为特色,服务于快递物流、仓储配送、医疗制药、零售快消、工业制造等行业的信息化市场,为行业用户提供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整合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传统国际代理业务盈利能力稳健,高精度定位天线在传统测绘业务稳中有升基础上,加强无人机、农机、驾考等行业头部客户攻坚,并加速布局智能网联天线市场,高精度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信息装备紧抓北斗三号更新换代的机会,积极卡位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为业务转型和市场拓展打开了新局面。 ③陶瓷元器件公司是全球少数同时具备低温共烧陶瓷(LTCC)和高温陶瓷(微波介质)材料制备工艺技术的企业之一,领先的内埋器件仿真设计能力以及稳定的工艺技术能力,可按客户要求进行灵活设计,具有交期短、成本低、质量可靠等优势。微波陶瓷器件主要包括基础材料、LTCC元器件和微波介质元件,广泛应用于5G通信、卫星通讯、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陶瓷元器件子公司佳利电子进一步聚焦LTCC核心业务,稳定物联网和网通市场,积极布局以手机及周边产品为主的消费类市场,推进在消费类领域的市场推广、客户跟进、研发协同和产品导入。 ④汽车电子汽车电子业务主要包括汽车智能网联业务和汽车工程服务业务二大业务,其中汽车工程业务子公司in-tech已剥离。 汽车智能网联业务产品主要包括汽车智能座舱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产品主要包括智能中控、液晶数字仪表、远程信息处理器(T-BOX)、集成式智能座舱以及相关车载电子产品,用于实现汽车的导航定位、车联网、车载娱乐、综合信息显示等功能,主要合作客户有长安、吉利、长城、红旗、北汽、上汽通用五菱、日本先锋、斯柯达、奇瑞、上汽大众等。 公司汽车智能网联业务推进深化“一体两翼”规划布局,“一体”业务主要聚焦智能座舱和数字仪表等主要产品,并布局安全仪表、微座舱创新;“左翼”业务布局高精度定位相关产品、5G+V2X、座舱内外视觉感知产品、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高精度位置服务,报告期内,左翼高精度车载业务实现6个项目落地,与中石油旗下的昆仑数智达成战略合作;“右翼”业务主要提供智能座舱娱乐域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开发服务、提供智能驾驶域系统软件、细分功能方案开发实现,客户定位主机厂OEM、传统硬件Tier1供应商、车载芯片公司、海外汽车行业客户,及其它行业客户。报告期内,右翼软件工程业务单独剥离出来,成立奥莫软件子公司,获得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加大对未来的投入,扩大生态合作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报告期内获得累计融资总额2.3亿元。 同时,公司抓住芯片供应市场变化的机会,突破上汽大众,实现朗逸、途观等车型车机订单落地,并突破上汽通用平台化车机项目。高通8155智能座舱项目落地长安汽车下一代主力车型,积极卡位布局,进入长城、奇瑞等头部车企的供应商体系。 整体来看,公司四大业务主要围绕卫星导航、5G陶瓷元器件和汽车智能网联三大产业。我们的观点如下:卫星导航产业方面,与公司芯片及数据服务、导航产品业务密切相关。目前,作为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上游的第一梯队成员,公司新一代芯片平台形成战斗力,基于22nm芯片的高精度模组也实现批量出货。在国内北斗三代导航应用产业的不断发展推广下,公司芯片产品需求将有望呈现高速增长,产能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有望促使芯片业务的盈利水平得到提升。另外,由于公司数据服务及其它导航产品业务与芯片业务存在较高的产业协同性,收入规模也有望同步增长。 5G陶瓷元器件产业主要与公司陶瓷元器件业务关联性强,根据工信部披露,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5G室外连续覆盖,下一步,室内覆盖和深度覆盖成为5G网络建设的新动向,5G小基站将成为接下来5G网络建设的主角。我们判断,公司陶瓷元器件将充分受益于5G小基站及其他“十四五”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而伴随公司子公司佳利电子三期募投实施的推进,规模效应也将带动公司陶瓷元器件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汽车智能网联方面,根据工信部披露,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降局面。公司汽车智能网联业务迎来快速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较为确定,伴随“一体两翼”战略加持以及卫星导航业务的赋能,再叠加汽车“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趋势,公司汽车智能联网业务有望充分享受汽车产业回暖以及智能网联化价值量提升的双重增速,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发展期。 多个维度同步开展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公司积极搭建“以奋斗者为本”的平台和激励机制,经长期探索及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子公司股权激励、创新业务合伙人计划、超额利润奖励、专项奖励等长短期相结合多元化激励机制。 其中,2021年,公司对包含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管理骨干及核心技术(业务)人员的235名激励对象授予565.00万股(含预留,占公司总股本的1.11%),其中首次授予价格为每股21.24元,解除限售考核年度(2021-2023年)的考核目标分别为,基于2020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不低于10%、30%及50%;或基于2020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不低于10%、20%及35%。 同时,公司针对子公司北斗智联、真点科技、芯与物实施了核心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创建了合伙人机制,员工通过合伙平台持有子公司股权,与公司共创、共享、共担。 另外,2022年3月,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拟使用自有资金1.50亿元-2.00亿元,按照不超过每股50元的价格,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59%-0.78%),用于实施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总体来看,公司在母公司及子公司层面多个维度开展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从公司当前继续推行股份回购来看,未来公司的激励机制有望持续推行。我们认为,公司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激发公司创新活力,也将有助于公司长远目标的实现。 投资建议公司是较早进入卫星导航产业的企业,围绕卫星导航、汽车智能网联、微波陶瓷器件三大业务方向,为全球用户提供卓越的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我们的具体观点如下:①公司卫星导航基础器件中的新一代芯片平台已经形成战斗力,基于22nm芯片的高精度模组也实现批量出货,将为公司导航产品及汽车电子等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②伴随公司对非核心业务子公司银河微波、东莞银通以及in-tech股权的处置,预计2022年公司导航产品以及汽车电子业务收入或受到一定影响,但资产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③公司当前四大业务围绕的三大产业均有望持续高景气发展,伴随募投项目的逐步落地,相关业务板块收入与整体归母净利润也将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规模效应的逐步提升,也将有望促使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④公司商誉风险减弱,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重点关注以上几个子公司所处行业及其业绩变化情况,同时关注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减持进度;⑤公司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激发公司创新活力,也将有助于公司长远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2024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99..070亿元、4466..272亿元和5555..45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636亿元、22..686亿元及33..656亿元,SEPS分别为0.4466元、0.5566元、00..7700元,当前股价分别对应6699倍、5577倍及4466倍倍PE,我们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卫星导航应用上游市场竞争加剧、卫星导航产业应用拓展不及预期、汽车产业复苏不及预期、公司存在商誉减值风险、大基金减持或引起短期股价波动
宝钛股份 有色金属行业 2025-08-04 36.25 60.42 91.75% 36.46 0.58%
36.46 0.58%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6日公告,2021营收52.46亿元(+20.94%),归母净利润5.60亿元(+54.49%),毛利率23.27%(-0.99pcts),净利率11.91%(+2.66pcts)。 投资要点:“中国钛”的代名词,航空航天重大项目钛材供应商: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科研基地,主导产品钛材年产量位居世界同类企业前列。公司军品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叶片、防护板、肋、翼、起落架等)、航天(船舱骨架,火箭发动机壳件,体燃料发动机燃烧舱、对接件、发动机吊臂等)、船舶(舰船上的水翼、行进器等)等领域,民品主要用在是有化工、冶金工业等方面。公司连续三届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优秀供应商,同时也是美国波音、法国空客、法国斯奈克玛、美国古德里奇、加拿大庞巴迪、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等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受益钛产品需求,业绩再创新高:2021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0.94%,归母净利润增长54.49%,毛利率(23.27%,-0.99pcts)有所下滑,我们认为主要是2021下半年原材料海绵钛价格上涨所致,但在以航空航天领域为首的高端钛材的需求增加的环境下,公司收入、业绩再创新高,2018年以来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速为58.36%。分业务板块来看,钛产品实现收入47.43亿元(+27.75%),毛利率为23.38%(-2.52pcts);其他金属产品实现收入3.42亿元(-34.33%),毛利率为19.37%(+7.47pcts)。公司221021年钛产品实现产量82.78万吨(++47.96%%),销量62.66万吨(+41.46%%),产销量均快速增长。 220221Q1业绩开门红:公司公布2022Q1业绩预告,预计可以实现归母净利润1.80-2.05亿元,同比增长87.00%到112.97%。主要系公司积极把握钛行业市场机遇,全力拓展市场需求,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增强。 着力强化成本管控,有效降低运行成本:2021年公司三费率(6.37%,-2.67pcts)快速下降,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明显向好,在毛利率有所下降时,净利率(11.91%,+2.66pcts)大幅提升。具体费用来看,管理费用为1.99亿元(-14.07%),主要是公司的社保分配按部门变动调整所致;销售费用为0.49亿元(+47.03%),主要是销售人员绩效收入增加所致;财务费用为0.85亿元(-32.59%),主要是公司的利息收入增长较多所致。公司深入开展成本管控和节能降耗,①实施设备节能改造、备件修旧利废,提高设备管理使用效率;②持续开展库存清理工作,全面盘活库存余量,加大残废料回收改制力度,切实达到降本增效;③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及时优化调整存贷结构,降低利息支出和融资成本;④高度重视货款回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大量备产采购,下游需求旺盛:公司应付票据(1.26亿元,+151.96%)、应付账款(13.26亿元,+56.04%)快速增加,主要是公司大量进行采购,备战生产导致。存货方面(29.96亿元,+34.71%),原材料为6.05亿元(+59.12%),在产品为14.95亿元(+29.57%),库存商品为6.70亿元(+43.95%)。公司合同负债(3.20亿元,+156.35%)出现快速提升,我们认为反映了下游订单和需求较为旺盛,随着公司产品的生产销售,未来转化至利润表将增厚业绩。 加快募投项目建设,助力公司打开产能瓶颈:公司2021年钛产品设计产能与实际产能分别为2万吨、3.09万吨,在建产能为0.78万吨。公司“十四五”发展目标要形成5万吨钛产品生产能力,为此公司2021年实施非公开定向增发项目,发行价42.20元/股,实际募资19.68亿元,主要投向①高品质钛材生产线,②宇航级钛合金产品产线与③检测检验中心及科研中试平台建设项目,上述三个项目建设期约为2年左右,项目投产后,预计2023年公司钛产品设计产能有望超3万吨。 同时公司加强技改技措项目管理,积极开展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全力保障关键、重要设备安全有效运行。 宝钛华神弥补海绵钛涨价挤压的利润:公司子公司宝钛华神(持股66.67%)可以满足公司主要材料海绵钛的部分需求,在2021年海绵钛价格上涨的环境下,宝钛华神实现净利润2.01亿元(+135%),可为公司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挤压的利润提供一定的补偿。 航空航天需求旺盛,公司有望充分受益::高端钛材市场受益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升级换代、国产化提升影响,需求旺盛,同时钛行业市场高端产品产能不足,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根据公司产品转型升级的部署和安排,将着力提升公司钛材在航空、航天、舰船、兵器、深海等领域的应用比例,巩固和提高中高端市场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提高中高端用钛的市场占用率。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钛产品主力供应商,在高端钛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下,有望充分受益。公司高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加强内部管理,降本增效,盈利能力不断上升。公司积极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打开产能上限,有望进一步提高中高端用钛的市场占用率,巩固优势地位。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67亿元、83.03亿元和97.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3亿元、9.49亿元和11.63亿元,EPS分别为1.58元、1.99元和2.43元,我们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63.00元,对应2022-2024年预测EPS的40倍、32倍及26倍PE。 风险提示:募投建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景气度下降,疫情反复。
中国船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5-08-04 27.49 29.58 -- 28.68 4.33%
28.68 4.33%
详细
事件:公司2025-08-04公告,2022H1公司营业收入239.75亿元(-11.54%),归母净利润1.96亿元(-24.66%),扣非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减亏1.13亿元;毛利率8.62%(-1.64pcts),净利率0.89%(+0.22pcts)。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营收放缓,长期看需求侧景气度较高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75亿元(-11.54%),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船舶等主要产品完成物量、交付数量同比减少。从单季度来看2022Q2公司营业收入108.66亿元(-36.26%),较2022Q1环比减少17.120%。从以往公司营收节奏来看,此次公司二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海地区船厂生产承压,公司自2008年以来首次二季度营收低于一季度。 2022H1公司毛利率8.62%,同比减少1.64pcts,但从单季度来看,2022Q2毛利率较2022Q1提升4.97pcts。我们认为,一方面今年Q2公司主营业务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的重要原材料船钢的价格有所下降,对成本端压力有所缓解;另一方面二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上海地区船厂生产承压,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毛利率整体偏低,船厂生产放缓变相提振了Q2毛利率水平。 2022H1,公司归母净利润1.96亿元(-24.66%),扣非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减亏1.13亿元,主要是受船舶交付数量及营业毛利率同比小幅减少等因素影响,报告期主营毛利同比减少,同时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等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金额同比减少。 从子公司来看,公司本部拥有控股子公司5家,参股公司2家,其中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到10%的子公司3家,三家合计贡献公司总归母净利润的69.03%。
东华测试 计算机行业 2025-08-04 38.45 41.46 3.06% 38.52 0.18%
44.40 15.47%
详细
无惧疫情扰动,业绩稳步提升公司8月1日发布了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Hl 营业收入1.40亿元(+36.84%),归母净利润0.27亿元(+73.59%),毛利率66.16%(+0.92pcts),净利率19.25%(+4.07pcts)。基于上述业绩指标,我们认为:1)营业收入增加主要系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市场国产化需求增加之下,公司注重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以及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保持产品技术领先,带动订单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虽受疫情影响,但公司通过内外部资源协调,保证了各业务板块稳定增长,特别是力学结构性能研究和结构安全在线监测与防务装备PHM业务营收总额增速较快,业务占比进一步扩大。 分业务来看:母公司承载的两大主力业务:力学结构性能研究和结构安全在线监测与防务装备PHM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40.36%),业务占比86.60%(+3.49pcts);全资子公司上海东昊承载的面向民用领域的基于PHM 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业务营业收入0.17亿元(+18.01%),业务占比 11.62% (-1.64pcts)有所下降,主要系市场拓展受到疫情影响所致;全资子公司东华分析承担的电化学工作站业务营业收入260万元(+27.77%),业务占比1.78%(-0.10pcts)有所下降。 而PHM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和电化学工作站业务作为公司重点发展目标,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其市场开拓有望加速。 2)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增加,主要系:?公司三费费率(32.47%, -4.25pcts) 大幅下降;?毛利率较高的产品-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业务的毛利率(68.20%,+0.54pcts)以及其在收入中的占比(66.38%, +6.59pcts) 均有所提高所致。 费用方面看,公司销售费用率14.41% (3.32pcts), 管理费用率18.27%(-0.95pcts),财务费用率-0.21% (+0.02pcts)。其中,管理费用(0.26亿元,+30.05%)增速较高主要系报告期内股权激励成本摊销716万元所致,排除此项支出后,管理费用率为13.16% (-6.06pcts), 降幅较大主要系疫情下的折旧、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支出项均较去年有所下降所致。 公司积极备货,订单加速交付公司2022H1应收账款1.64亿元,较2021年增加48.04%,主要系销售增加;预付款项0.21亿元,较2021年增加108.94%,主要系购买原材料增加所致;应付账款0.19亿元,较2021年增加134.09%。从资产负债整体情况来看,公司业务量的增加带动了备货需求,订单交付节奏或可能加速。 股权解锁条件严苛,下半年业绩需加速追赶根据公司2021年执行的股权激励计划来看,2022年公司层面的业绩指标营业收入最低需达到4.04亿元(目标值为4.50亿元),方可按照相应比例解锁归属于激励对象的股票,结合2022H1营业收入占2022年度解锁条件触发值的34.73%推算,2022年下半年营业收入需达到2.64亿元以上方可按比例以调整后授予价格为16.3750元/股解锁相应股票。 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历史同期最佳的营业收入(1.40亿元)和归母净利润(0.27亿元)势头下,根据股权激励解锁条件推算得出下半年营业收入需达到2.64亿元,若实现该业绩指标,则意味着公司2022年下半年业绩也将创历史同期最佳,全年业绩有望更上台阶。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1)报告期内公司订单交付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受到疫情的影响,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将逐步恢复,同时民用领域业务作为公司重点发展方向,其市场开拓有望加速;2)从公司收入确认节奏来看, 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收入确认比例相对较高,叠加股权解锁条件,我们判断公司下半年订单有望加速交付,带动业绩快速增长。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50亿元、6.51亿元、8.9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1.46亿元、1.88亿元,EPS分别为0.82元、1.06元、 1.36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42.00元,对应2022-2024年PE分别为51.22倍、39.62倍、30.88倍。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立航科技 航空运输行业 2025-08-04 48.50 61.90 198.03% 52.48 8.21%
52.48 8.21%
详细
公司7月29日公告,2022年H1,公司营业收入0.96亿元(+10.07%),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6.60%),扣非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8.38%),毛利率 47.06%(-2.78pcts),净利率 9.87%(-4.93pcts)。 疫情或影响产品生产交付,公司收入季节性明显,多集中于第四季度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0.96亿元(+10.07%),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6.60%),扣非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8.38%),毛利率47.06%(-2.78pcts),净利率9.87%(-4.93pcts)有所下滑。我们认为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 疫情影响部分原材料可能无法按期到厂,影响生产、交付正常推进;同时,公司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② 公司产品交付验收多集中于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2021年为例,2021Q4公司营业收入1.79亿元(-8.94%),收入占比58.69%),公司存货金额1.49亿元,增加0.46亿元,主要为产品尚未完工交付及发出商品增加,客户尚未验收结算;③ 相比去年同期,公司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增加,对净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8.28%(+1.22pcts),其中销售费用率3.67%(+0.09pcts),管理费用率15.58%(+1.67pcts),财务费用率-0.97%(-0.54pcts)。 公司研发费用0.06亿元(+53.71%),研发费用率6.61%(+1.88pcts),较上年明显提升,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工资增加所致。公司研发费用整体规模相对较低,主要系由于根据客户需求承担的受托研发项目,相关成本并未计入研发费用。 公司存货为1.49亿元(+45.19%),较年初增加,其中发出商品(0.64亿元,+32.03%),客户尚未验收结算;在产品(0.61亿元,+63.25%)、原材料(0.23亿元,+48.97%)均大幅提升。原材料及在产品的增加也表明公司组织生产,积极备货,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 以核心技术为原点,多样化、多层次产品布局拓展公司潜力公司立足航空领域,作为航空工业集团下属重要主机厂的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重要供应商,深入挖掘客户和最终用户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紧密跟踪型号设计和制造流程,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实现产品生产、研制和预研协同发展。目前形成了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为核心,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飞机部件装配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提供了多个利润增长点。 ①飞机地面保障装备公司自2005年开始从事飞机地面保障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目前自主研发的各型发动机安装车、挂弹车等产品已广泛配套于我国空海军现役及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及运输机等多个主力机型,公司参与研制生产的某型号自动运挂一体挂弹车为国内首台,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作为军用飞机的重要保障设备,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技术储备,并非货架产品可被随意替代并配套战机使用,公司在型号工程源头的设计环节即开始研制配套保障设备;并且由于军品市场还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日后伴随军方使用反馈及战机升级,地面保障设备随之进行的技术改进一般也是由原厂商完成,公司在该业务领域具备较强先发优势。 ②飞机工艺装备公司凭借在工装设计制造领域多年经验积累,通过多次开发及验证,成功将机电液一体化、电液伺服控制等核心主体技术应用到飞机工装业务中,实现从地面保障设备向工艺装备的技术迁移,在传统工装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向柔性、数字化工装产品延伸。截至目前,公司已为各类机型提供百余套各型工装。2013年起公司便开始承制大型数字化工装系统,并已成功应用于国内重要机型生产线中,具体包括某型号战斗机中机身数字化装配系统、某型号运输机起落架安装站位数字化测量调姿系统及某型号飞机中外翼精加工数字化调姿系统等。 ③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由于飞机在空中飞行,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试验和检测设备是其制造、维护和维修的重要装备。公司基于对国内航空产业发展态势的判断,分别在供电领域、电磁屏蔽领域、通信监控领域等领域,积累了包括柔性起动供电技术、电磁屏蔽技术、卫通和视距监控技术等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在多个综合检测保障项目,目前公司已为客户定制化设计研发并生产了多项飞机配套的试验和检测设备,具体包括:机电控制与管理计算机处理系统、综合检测车、地面指挥车、数据处理车等。 ④飞机零部件加工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 ⑤飞机部装业务由于飞机零件加工业务参与门槛相对较低,竞争较为激烈,公司在保证产品交付质量与进度的同时,通过工装业务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至部装领域,目前公司已形成加工工艺、工装设计制造、部件装配等方面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公司将上述制造装配经验与无人机产品设计、制造和总装有机结合。报告期内,公司与航空工业下属单位合作研发的天翼-1无人机项目持续推进。 总体来看,公司依托自身工艺技术积累以及成熟稳定的业务团队,通过飞机工装、零部件加工、部装业务协同发展,进一步加深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目前已实现由“零部件工装→零部件加工→部件装配→无人机”的全产业链布局。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在研项目布局长远在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现有产能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求,公司航空设备及旋翼飞机制造项目总投资额为5.50亿元,建设期为两年,报告期末,项目资金投入进度为15.97%,达产后预计新增年收入/利润总额4.5亿元/1.44亿元。此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设备160台(套),通过加大设备投入以及厂房扩建,助力公司飞机零件制造、工艺装备及飞机保障设备等核心业务产能提升,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培养技术团队、健全研发制度两手抓,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皆通过瑞联嘉信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34%,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团队工作效率。另外,公司也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研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某型号飞机起落架、飞机挂架、飞机吊舱、天翼-1无人机项目及神光三号项目 片状放大器分系统腔内放大工程等,其中部分项目已进入试验阶段。伴随上述在研项目的有序推进,公司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① 公司报告期内业绩受产品交付验收及疫情等因素影响,整体有所下滑,但考虑到过往交付验收节奏以及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弱,下半年有望恢复稳健增长;② 公司紧密跟踪型号设计和制造流程,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目前形成了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为核心,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飞机部件装配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提供了多个利润增长点;③ 公司募投项目稳步推进,项目达产后将助力公司飞机零件制造、工艺装备及飞机保障设备等核心业务产能提升,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并且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培养技术团队、健全研发制度两手抓,通过与多家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1亿元、4.73亿元和6.0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亿元、1.12亿元、1.43亿元,EPS 分别为1.13元、1.46元、1.86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62.15元,分别对应55倍、43倍及33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公司产品下游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立航科技 航空运输行业 2025-08-04 38.26 -- -- 50.50 31.17%
53.97 41.06%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9日公告,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3.05亿元(+4.12%),归母净利润0.70亿元(+0.71%),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0.97%),毛利率48.57%(-0.88pcts),净利率22.88%(-0.78pcts)。2022Q1公司营业收入0.34亿元(+176.79%),归母净利润245.09万元(+156.13%),扣非归母净利润227.15万元(+151.44%)。 投资要点:营收小幅增长,产品交付结算进度影响业绩释放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05亿元(+4.12%),营收小幅增长,归母净利润0.70亿元(+0.71%),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0.97%),毛利率48.57%(-0.88pcts),净利率22.88%(-0.78pcts)小幅下滑。公司产品最终用户集中在军方及军工企业,交付验收往往集中于年末,因此收入及利润主要集中于第四季度,并主要集中于12月。 2021Q4公司营业收入1.79亿元(-8.94%),收入占比58.53%;公司或受客户产品验收进度影响,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从而影响了全年业绩表现。分业务来看:①①飞机地面保障设飞机地面保障设备及工装公司地面保障设备主要包括挂弹车、发动机安装车、发动机运输车、APU安装车、千斤顶及液压千斤顶操纵箱等,产品广泛配套于我空海军现役及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及运输机。公司设计和生产的飞机工艺装备主要包括飞机装配生产线配套的传统工艺装备和数字化装配工艺装备。 报告期内,公司飞机地面保障设备及工装业务营业收入1.73亿元(-10.22%),收入占比56.75%(-5.65pcts),毛利率50.07%(-2.50pcts)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主要系伴随公司业务发展,保障设备产品结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与此同时,保障设备产品中包含已批产及试制阶段产品。其中批产产品价格及毛利率方面较为稳定,但试制产品会受客户具体技术指标要求影响导致其试制投入相应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业务整体经营业绩。 ②②飞机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公司部件装配业务主要包括多款军机、民机的机翼、尾翼、随动舱门等;如翼龙机翼装配,云影尾翼、外翼、垂尾的装配,枭龙垂尾、平尾装配等。 报告期内,公司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业务营业收入1.16亿元(+29.61%),收入占比37.98%(+7.47pcts),毛利率43.55%(+3.14pcts)明显提升。受益于下游需求提升、产品结构变化及工艺优化等多重因素;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业务无论是从收入规模还是盈利能力表现比较亮眼。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1.40%(+0.95pcts),出现小幅提升,其中销售费用率2.76%(+0.24pcts),管理费用率8.37%(+0.43pcts),财务费用率0.27%(+0.28pcts);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小幅提升;新增贷款及票据贴现利息支出提升,财务费用小幅增加。员工人数(658名,+29.78%)有所增加。 公司研发费用0.08亿元(-15.21%),较上年有明显下降,主要系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承担受托研发项目,相关成本并未计入研发费用,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0.15亿元(+5.94%)。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为1.02亿元(+86.91%),受下游客户结算进度影响,发出商品(0.48亿元,+71.56%)明显增加,另外,占比较大的在产品(0.37亿元,+116.43%)、原材料(0.15亿元,+96.29%)均大幅提升,原材料及在产品的增加也表明公司积极备货,组织生产,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 一季报业绩全面向好,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2022Q1公司营业收入0.34亿元(+176.79%)归母净利润245.09万元(+156.13%),均较上年翻倍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227.15万元(+151.44%),扭亏为盈。 多样化、多层次产品布局拓展公司潜力公司形成了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为核心,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飞机部件装配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为公司提供了多个利润增长点。 具体而言:①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重要供应商,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公司自2005年开始从事飞机地面保障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领域取得了六十余项相关专利,并在电液伺服控制、传感器与检测、基于PLC液压缸同步控制、多轴运动机构同步控制技术、轮式全方位运动控制、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控制、机电液一体化,六自由度运动调姿、智能挂装、飞机装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淀。 飞机地面保障设备是军用飞机的重要保障设备。现代化的地面保障设备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技术储备,潜在竞争者很难在短期内与先入者进行竞争;军品市场还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即产品一旦装备部队,将不会轻易变更产品型号和供应商,虽然有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进,一般也由原厂商完成。因此即使有潜在竞争者进入该领域,在军品使用寿命期内也不会对先入者产生较大影响。公司在此领域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 同时,公司紧跟型号研发,持续更新改进保障设备,推动产品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更加契合下游客户需求。公司目前参与研制生产的某型号自动运挂一体挂弹车为国内首台,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②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巩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自2010年开始从事飞机零件加工业务,2013年开始从事飞机工艺装备研发和生产以及飞机部件装配业务。 工装业务方面,凭借在工装设计制造领域多年经验积累,公司已形成自身的工装设计制造能力,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飞机装配生产线配套的传统工艺装备和数字化装配工艺装备。目前已为各类机型提供了上百套各类型工装,其中包括某型号战斗机中机身数字化装配系统、某型号运输机起落架安装站位数字化测量调姿系统等。 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 部装业务方面,公司部装业务覆盖包括翼龙、云影、枭龙、ARJ21等在内的多种军、民及无人机型号,目前已承制完成的各机型大部件装配生产已达百余架次,涉及飞机机翼、垂尾、尾翼等部件装配。飞机部件装配业务门槛较高,对操作人员的装配技能、工艺编制及质量检验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公司2013年起便逐步切入部装业务,目前已建立共计一百余人的业务团队,基于自身在航空工装及零部件加工等领域多年研发优势,已掌握了包括复合材料结构装配、大部件对合精加工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在部装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公司依托自身工艺技术积累以及成熟稳定的业务团队,通过飞机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完成“工装→零部件→部组件装配”的配套层级提升。 引入外部优势资源,铸就多样化多层次产品竞争优势公司立足航空领域,最初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业务为主,逐步切入飞机零件加工、工装及部件装配业务,目前形成多业务并行发展的业务布局,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研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某型号飞机起落架、某型号飞机武器挂架、某型号侦察吊舱以及天翼-1无人机项目。其中,在研的天翼-1无人机主要聚焦通航领域,该机型设计起飞重量120kg,续航时间在4-8小时。伴随上述在研项目的有序推进,公司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产能提升谋长远发展公司航空设备及旋翼飞机制造项目总投资额为5.50亿元,建设期为两年,截至2025-08-04,项目资金投入进度为14.99%,在稳定推进中,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收入/利润总额4.5亿元/1.44亿元。 在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现有产能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求,此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设备160台(套),通过加大设备投入以及厂房扩建,助力公司飞机零件制造、工艺装备及飞机保障设备等核心业务产能提升,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①公司紧跟型号研发,持续更新改进保障设备,推动产品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②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工装业务方面,公司已形成自身的工装设计制造能力,目前已为各类机型提供了上百套各类型工装,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已实现多款机型零部件加工制造,部装业务方面,现阶段已建立共计一百余人的业务团队,并掌握多项关键即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③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4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96亿元、55..707亿元和6.34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888亿元、1.111亿元、1.040亿元,SEPS分别为1.11747元、11..9439元、1.6816元,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48.177元,分别对应4422倍、3333倍及2277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航天宏图 2025-08-04 58.27 52.70 154.34% 66.46 13.90%
80.79 38.65%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8日公告,2021年营收14.68亿元(+73.43%),归母净利润2.00亿元(+55.19%),扣非归母净利润1.51亿元(+31.81%),毛利率51.97%(-1.48pcts),净利率13.61%(-1.59pcts)。2022Q1营收1.95亿元(+179.26%),归母净利润-0.50亿元(较2021Q1下降0.05亿元)。另外,公司披露2021年全年新签订单21.70亿元(+88.70%),2022Q1新签订单5.98亿元(+269.14%)。 投资要点: 公司收入净利润持续高速增长,新签订单高速增长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14.68亿元,+73.43%)与归母净利润(2.00亿元,+55.19%)均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系公司四级营销体系完善,地方市场放量,全年新签订单创新高,同时公司特种领域信息化建设收入稳步增长所致。在公司营收高速增长之下,公司毛利率(51.97%,-1.48pcts)与净利率(13.61%,-1.59pcts)略有下降,主要系公司三费费用率(21.48%,+2.25pcts)有所提升,同时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增加带来的信用减值损失(-0.77亿元,较2021年增长0.40亿元)增长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三年的收入复合增速达到56.29%,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54.73%,凸显公司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022Q1,公司营业收入(1.95亿元,+179.26%)翻番。归母净利润(-0.50亿元,较2021Q1下降0.05亿元)基本与2021Q1持平,我们认为与公司业绩存在季节性,同时公司在一季度较往年加大了营销及研发投入力度,且新业务领域拓展带来的毛利率(52.83%,-2.55pcts)略有下降有关。 具体到公司各产品线,2021年,公司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收入(1.57亿元,-56.54%)有所下滑,而PIE+行业产品线收入(12.68亿元,+174.37%)以及云服务产品线收入(0.44亿元,+80.67%)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另外,2021年,公司新签订单(21.70亿元,+88.70%)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末公司以总体单位身份通过单一来源方式获得特种领域2.79亿订单。2022Q1新签订单5.98亿元(+269.14%),体现出公司业务拓展成果显著,在手订单充足,将支撑公司2022全年业绩维持快速增长。 公司业务也可分为系统设计开发、数据分析应用服务、自用软件销售三大板块。其中,2020年,公司系统设计开发业务收入(7.49亿元,+14.61%)快速增长,毛利率(50.92%,-1.59pcts)略有下降;数据分析应用服务业务收入(7.06亿元,+280.65%)大幅增长,毛利率(52.24%,-2.58pcts)略有下降;而自有软件销售收入(0.14亿元,+72.74%)高速增长,毛利率(95.44%,-2.93pcts)略有下降。 可以看出,公司的收入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数据分析应用服务业务在公司PIE+行业产品线的快速拓展下,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而公司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的收入出现下滑,我们认为可能与国家对卫星应用产业的投资规划及项目招投标安排存在波动性有关。另外,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也是公司拓展卫星遥感下游应用领域早期阶段中难以回避的,伴随公司在各行业应用领域的拓展模式成熟,可复制性加强,公司的毛利率有望在中长期出现恢复;同时,公司2022Q1业绩略有下降,与公司净利润一般存在季节性特征,加大营销和研发投入有关,但这也将有助于公司在业务拓展中提高竞争力,进而为公司全年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奠定基础,以上判断从公司2022Q1新签订单大幅增长中即可得到验证。 综上,我们判断,公司当前仍处于业务高速扩张阶段,收入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而在此之下,公司综合毛利率存在短期下降的可能,但下降空间有限,且不改公司净利润快速增长的大趋势。 定增完善卫星遥感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竞争优势有望加强2021年7月,公司通过公开发行A股票募集资金7.00亿元,用于分布式干涉SA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项目、北京创新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其中,公司在分布式干涉SA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项目(项目建设期2年)中将投资3.64亿元,项目具体包括委托第三方研制、发射及运维自主可控的SAR遥感卫星星座,建设SAR遥感卫星数据服务平台,对外提供各级基础数据服务和数据处理增值服务、软件平台服务以及行业应用服务。目前,“航天宏图一号”卫星星座已完成频率资源申请和大部分频率协调工作,完成了产品供应商遴选及方案详细设计工作,完成大部分卫星零部件投产、地面及应用系统方案设计及原型系统开发等工作,卫星工程研制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预计2022年下半年出厂。卫星星座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商业InSAR星座,提供商业化自主雷达遥感数据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地形测绘、成像观测和沉降监测任务。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公司遥感卫星系统项目的推动,将完善公司上游的遥感卫星数据来源,打通卫星遥感产业链。一方面有望降低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望使公司基于商业化的自主遥感数据源,在下游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竞争优势。 公司加大营销投入及研发投入力度,各业务领域的客户拓展成果显著费用方面,2021年,公司三费费率(21.48%,+2.25pcts)整体有所增长,主要系公司加强业务拓展、开拓市场,销售费用率(9.42%,+2.17pcts)出现明显增长所致。另外,公司加强了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引进和高校产学研合作,加大核心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2.11亿元,+61.86%)与研发人员数量(476人,+31.49%)均出现快速增长。伴随公司定增募投项目中北京创新研发中心项目的推进,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强。我们认为,长期来看,研发投入的增长有望加强公司在卫星遥感下游各应用领域的竞争力,中长期上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市场拓展。 现金流量方面,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9亿元,较2020年下降1.94亿元)出现下降,主要系公司业务量增大,收入增幅较大,但采购增幅大于回款增幅,同时公司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建设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导致费用增幅较大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78亿元,较2019年下降4.07亿元)明显下降,主要系公司购买房产等研发资产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07亿元,+3279.29%)大幅增长,主要系本期收到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所致。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2021年末,公司预付账款(0.44亿元,+51.62%)、应付账款(1.93亿元,+118.04%),存货(2.90亿元,+59.62%,全部为合同履约成本)及合同负债(1.86亿元,+109.19%)等财务数据均出现高速增长,2022Q1末,存货继续增加至5.22亿元,侧面印证了公司在手订单增长迅速,正在加大采购力度,未来将兑现至公司业绩。同时,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37.96%下降至12.87%,下降幅度达25.09个百分点,客户集中度的下降凸显出公司在各业务领域的客户广度拓展成果显著。另外,公司2021年末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达到12.02亿元,其中11.45亿元来自于军方、政府部门、国企、大专院校及政府所属事业单位,我们认为,尽管以上客户信誉较好,产生坏账的可能较小,但回款进度如若缓慢,未来仍将会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2021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0.75亿元),建议重点关注。 公司身处卫星遥感应用朝阳行业,布局卫星遥感应用全产业链公司自创建以来,始终扎根于卫星应用产业,以卫星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按照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交付模式的升级迭代,结合不同行业应用场景,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延伸,陆续推出了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行业应用服务以及云服务三条产品线。 ①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随着“新基建”的有关规划持续推进,空间基础设施产品线内涵进一步丰富,公司该业务从单一的卫星领域延展到感知能力、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订单持续放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公司逐步承担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任务。 空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服务方面,公司重点围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面向相关国家重点、重大专项建设,开展涵盖卫星运营中心、卫星星座、数据中心、重大对地观测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站网设施等“新基建”范畴的方案论证和咨询设计服务。2021年,公司在已有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论证设计服务基础上,陆续开展了卫星运营中心、行业大数据处理中心、空天地一体化治理平台等专项能力建设在内的咨询设计论证服务。 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方面,公司主要围绕高效的空天数据处理、多维度立体化的时空大数据分析,多行业深层次综合应用和服务,提供观测数据分析、云端算力基础,高效算法模型、信息可视化产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挖掘数据深层价值,为产品提供二次赋能、探索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式方法。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地球云服务平台“PIE-Engine”是一套包容性强、普适性广的成熟产品集。集成了公司自主开发的光学、微波、光谱、雷达等多种数据算法,在支撑大气海洋环境,陆地资源环境,陆海空导航等卫星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 ②PIE+行业产品线公司拥有可对标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的PIE-Engine。随着公司业务向平台化发展,融合接入的细分行业逐渐增多,PIE-Engine平台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核心产品,已从单一的多源遥感数据处理工具,发展成为承载海量地球观测数据、开展时空智能分析、实现物理世界孪生建模的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基于平台形成的解决方案覆盖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农业林业、环境咨询、水文水利、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十多个行业,为政府实现信息化综合治理及国防信息化建设提供空天大数据分析利器。2021年,公司快速推动PIE平台及解决方案在全国省、市、县等单位的落地应用,精准对接地方部门的卫星应用服务市场。同时,公司在持续拓展气象海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优势行业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特种行业、应急管理等领域卫星应用服务热点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实景三维中国的建设,参与相关试点工作并开发了相应产品。 ③云服务产品线2021年,公司坚持加大云服务产品线研发投入和推广力度。继公司发布了PIE-Engine云平台公测版后,公司集合前沿技术成果,面向细分行业方向,采用云原生技术架构,引接国内外数十颗卫星数据资源,形成了全面对标美国Google Earth Engine的数字地球平台,平台目前注册用户近7万,主要功能涵盖了空天信息专业处理平台PIE-Engine Factory、时空数据实时分析计算平台PIE-Engigne Studio、人工智能解译平台PIE-Engine AI以及PIE-Engine Earth智慧地球可视化终端。 数据源方面,公司目前已和国内外有关数据源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接入卫星遥感数据及专题产品120余种,总量超6PB,日更新10TB以上,覆盖气象、海洋、植被、农业、水利、生态、大气等十余个领域。 同时,2021年,公司面向电力、保险、农业等商业公司提供了订阅式SaaS服务;面向政府客户,推出城市遥感监测云平台,并在标准化云平台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需求做了定制服务,目前该平台已陆续与鹤壁、嘉兴南湖、黄冈、佛山等政府签订整体合作框架意向协议。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开发潜力巨大的大众市场应用产品,通过PIE-Engine平台高效的云计算和集成处理能力,面向大众提供气象灾害预警,空气质量实况、疫情监测报告实时支持等服务,为大众健康状况,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认为,供给侧方面,在公司当前的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PIE+行业产品线以及云服务产品线中,公司深耕多年,技术较为深厚的PIE软件及云平台是各业务开展的核心基础及核心竞争力。从公司新签订单高速增长来看,公司正在不断通过营销体系的推广以及研发投入的加强,提升公司对卫星遥感各下游应用领域的覆盖广度与深度。 需求侧方面,从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遥感卫星制造发射)来看,2021年,我国发射遥感卫星数量超过60颗,较2020年的34颗接近翻倍,而在未来,仍有大量遥感卫星星座有望开始建设。卫星遥感产业上游遥感卫星发射领域的高度景气,充分印证了当前卫星遥感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增长的预期较高,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产业正处于早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具体从行业应用的需求来看,特种领域方面,公司现已成为为数不多的承担研制总体的民营企业,2021年12月,公司以总体单位身份通过单一来源方式获得特种领域2.79亿订单,在“十四五”期间军工信息化及智能化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特种领域下游需求有望维持快速增长;民用领域方面,新基建中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正式使用,我国卫星遥感(以及“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产业融合)应用市场规模的增长有望持续提速,同时,伴随中美关系的变化,地理信息产品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进程也有望提速。在此背景下,我国气象海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其他商用卫星遥感领域的市场需求有望持续提升。 因此,我们判断,我国卫星遥感(及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市场需求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公司收入及利润均有望维持快速增长态势,而伴随公司募投项目的推进,卫星遥感产业链的完善也将有助于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以卫星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按照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交付模式的升级迭代,结合不同行业应用场景,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延伸,陆续推出了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行业应用服务以及云服务三条产品线。具体观点如下:①近年来,公司收入与净利润持续高速增长,新签订单高速增长。当前,公司正在不断通过营销体系的推广以及研发投入的加强,提升公司对卫星遥感各下游应用领域的覆盖广度与深度;②公司通过募投项目向产业链上游拓展,一方面有望降低公司部分产品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望使公司基于商业化的自主遥感数据源,在下游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竞争优势;③公司所处卫星遥感应用赛道“十四五”呈现高景气发展,公司目前处于业务高速扩张阶段,在手订单充足,收入有望维持高速增长,而在此之下,公司综合毛利率存在短期下降的可能,但下降空间有限,且不改公司净利润快速增长的大趋势;④公司多次开展股权激励,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团队稳定性,并有效激发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有利于公司的业绩实现中长期的持续增长。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40亿元、26.20亿元和33.1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2亿元、3.37亿元、4.55亿元,我们给予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格74.00元,对应2022-2024年的PE为52倍、40倍、30倍。 风险提示:航天发射任务存在风险;卫星应用产业下游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业务拓展过程中毛利率可能出现波动。
中简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5-08-04 42.76 58.93 64.24% 50.33 17.70%
52.29 22.29%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8日公告,2021年实现收入4.12亿元(+5.72%),归母净利润2.01亿元(-13.38%),毛利率77.08%(-6.81pcts),净利率48.88%(-10.77pcts)。 2022Q1实现收入1.73亿元(+135.91%),归母净利润0.91亿元(+183.83%),毛利率69.25%(-8.91pcts),净利率52.47%(+8.86pcts)。 投资要点:22Q1业绩快速增长,快速放量抵消降价影响:虽然2021年公司碳纤维及织物销量提升(156.06吨,+34.35%),但受产品降价影响,2021年公司营收仅增长5.72%,而归母净利润下滑13.38%,毛利率(77.08%)同比下降6.81pcts。受益于公司产能释放、以及下游客户需求量的增加,公司2022Q1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营收增长135.91%,归母净利润增长183.83%,降价影响一定程度被放量抵消,毛利率虽然表面出现大幅下滑(69.25%,-8.91pcts),但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新建产能折旧转移至成本所致。分产品看,2021年公司碳纤维实现收入3.20亿元(-2.96%),毛利率76.57%(-7.58pcts);碳纤维织物实现收入0.92亿元(+53.39%),毛利率78.81%(-3.61pcts),公司2021年新增了碳纤维织物设备,产能同比提升了2倍,一定程度促进了织物收入的快速增长。 费用率进一步降低:公司2021年三费率(15.50%,-6.85pcts)快速下降,其中销售费用为327.49万元(+35.43%),主要系销售部门资产折旧费用增加所致;管理费用为0.62亿元(-26.68%),主要系计入管理费用的折旧、修理费用减少;财务费用为-96.38万元(-229.27%),主要系利息支出减少。对于公司净利率(48.88%,-10.77pcts)的快速下滑,一方面是降价影响毛利率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2021年其他收益(1155.91万元,-74.93%)减少所致。 持续加大科研力度,新产品是公司未来业绩的保障:公司2021年研发费用为4448.79万元(+44.98%),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10.80%,+2.92pcts)。公司按“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研制思路,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公司研发的更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已提供给客户进行新产品验证工作,奠定了公司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公司持续开发新的碳纤维项目,包括国产T1100级、9H、8E、ZM40H碳纤维制备以及国产M60J超高模量碳纤维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 “千吨级”项目通过验证评审,定增继续扩建1500吨产能:公司IPO募投的1000吨产能(12K)项目已于2021年9月份通过验证评审,可以正式投产交付,同时公司2022年3月完成增发,募集资金20亿元,价格为50.55元/股,主要用于《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产品项目》及补充流动性,继续扩建1500吨产能(12K),建设期为4年。我们认为公司的持续扩产,一定程度凸显了下游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旺盛,未来产能落地,将持续打开公司盈利空间。 大单合同签订,公司业绩确定性提高:2025-08-04,中简科技公告与客户A签订2022年至2023年碳纤维、碳纤维织物《产品订货合同》,合同金额为21.69亿元,为2021年营业收入的5.27倍。我们认为大单合同的签订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①确定了合同价格,继续降价的利空消除;②扩产即满产,从公司订单周期和公司产能匹配来看,订单要顺利交付,基本就要满负荷生产;③进一步印证下游航空航天景气度无忧;④新产能建设有望加速,在目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公司产能瓶颈突破有望加速。 航空航天发展持续带动高性能碳纤维需求: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将持续带动碳纤维需求,尤其是军机换代对高性能碳纤维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需求结构进一步向高端应用领域靠拢。公司主要生产ZT7及以上级高性能碳纤维系列产品,与一般民用产品有所不同,是航空航天高端碳纤维应用高技术壁垒和高起点竞争的体现,随着公司产能进一步提升,将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及民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 投资建议: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商,公司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对宇航级碳纤维的技术封锁,深度绑定军工供应体系,随着航空航天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大单合同的签订,公司业绩有望得到持续增长。同时“千吨级”产能正式投产以及募投1500吨产能的扩建,公司产能水平不断提升,打开市场空间,有望继续增厚盈利水平。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17亿元、13.07亿元和16.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2亿元、6.75亿元和8.54亿元,EPS分别为1.07元、1.54元和1.94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60.00元,对应2022-2024年预测EPS的56倍、39倍及31倍PE。 风险提示:军品市场需求低于预期、新增产能投产不畅、原材料价格上涨,碳纤维降价、军品增值税政策调整、疫情反复等。
中船科技 建筑和工程 2025-08-04 10.33 14.83 16.68% 12.80 23.31%
13.44 30.11%
详细
事件:4月 23日,公司发布 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4.09亿元(+28.51%);归母净利润 0.80亿元(-44.2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0.78亿元,去年同期为-0.28亿元。综合毛利率 14.04%(-0.05pcts)。 投资要点: 营业收入稳步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4.09亿元(+28.51%)为公司执行新收入准则以来最高;归母净利润 0.80亿元(-44.20%),同比减少 0.63亿元下降明显,主要是因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船华海完成其持有江南德瑞斯 100%股权处置确认投资损失所致,影响金额约为 6,695.00万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0.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1.06亿元,为公司披露以来最高值。 从公司产品及收入结构来看,公司业务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和监理、工程总承包、土地整理服务和船舶配件四类。
华测导航 计算机行业 2025-08-04 21.23 -- -- 36.12 20.52%
36.76 73.15%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7日公告,2021年营收19.03亿元(+35.02%),归母净利润2.94亿元(+49.45%),扣非归母净利润2.30亿元(+53.17%),毛利率54.64%(+0.36pcts),净利率15.22%(+1.16pcts)。2022Q1营收4.22亿元(+21.97%),归母净利润0.67亿元(+34.92%)。同时,公司公布了2022年整体经营目标为营收25.50亿元(+33.99%),归母净利润为3.70亿元(+25.71%)。 投资要点:公司营收利润均快速增长,净利率创近三年新高2021年,公司涉足的各个行业需求情况较好,营业收入(19.03亿元,+35.02%)快速增长。在原材料涨价背景下,公司基于战略备货、研发降本以及规模化采购的成本优势等措施,实现了毛利率(54.64%,+0.36pcts)的稳中有升,同时,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影响,公司所得税(194.98万元,-90.62%)大幅下降,促使公司归母净利润(2.94亿元,+49.45%)实现高速增长,公司净利率(15.22%,+1.16pcts)也创下近三年新高。 2022Q1,公司收入(4.22亿元,+21.97%)与归母净利润(0.67亿元,+34.92%)均保持快速增长,毛利率(60.38%,+1.53pcts)与净利率(15.34%,+1.52pcts)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体现出公司盈利能力正在持续上升。 从产品看,2021年,公司业务包含高精度定位装备、系统应用及解决方案两大类。其中,公司高精度定位装备收入(10.94亿元,+14.61%)稳定增长,系统应用及解决方案收入(8.09亿元,+77.80%)显著增长,凸显出北斗高精度导航产业下游正处于高景气发展期。 从行业分类看,公司业务涉及建筑与基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与公共事业、机器人与无人驾驶四大领域,具体情况如下:①建筑与基建领域收入(8.60亿元,+25.80%)体量最大,2021年实现快速增长,毛利率(60.95%,+3.90pcts)稳中有升;②地理空间信息领域收入(3.45亿元,+35.22%)快速增长,毛利率(54.49%,+4.75pcts)稳中有升;③资源与公共事业领域收入(6.09亿元,+51.92%)增速最大,但毛利率(46.05%,-7.26pcts)有所下降;④机器人与无人驾驶领域收入(0.89亿元,+27.61%)快速增长,毛利率(52.99%,+3.56pcts)有所提升。整体来看,我们认为,2021年及2022Q1,公司收入与净利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尽管公司个别业务领域出现了毛利率下降现象,但在北斗高精度应用市场目前呈现高速发展,公司业务快速拓展下,对公司整体收入与利润的快速增长影响有限。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有望为公司未来业绩带来新的增量空间费用方面,2021年,公司三费费率(28.72%,-0.52pcts)整体稳中有降。具体来看,只有销售费用率(22.10%,+0.32pcts)略有增长,主要系公司主业增长带来的费用增长,及在渠道开拓、销售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加大所致。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17.49%,+2.65pcts)再创上市以来新高。 而从研发人员(482人,+46.50%)出现大幅增长来看,公司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从公司主要研发项目来看,我们认为,公司的研发投入集中在北斗高精度导航应用产业链中上游(包括上游基础器件,中游终端设备以及服务系统等),将持续加强公司在卫星高精度导航各下游新兴领域拓展的竞争力,并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增量收入空间和盈利空间。 现金流方面,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1亿元,+17.43%)再创上市后历史新高,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8.43亿元,较2020年增长9.40亿元)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募集资金到账所致。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2021年末,公司存货(3.77亿元,+62.52%)高速增长,其中,发出商品达1.12亿元(+173.56%),2022年有望较快兑现至利润表,同时,存货中的原材料(1.26亿元,+339.32%)也出现大幅增长,结合公司合同负债(1.49亿元,+113.75%)翻倍,我们判断,公司已有部分在手订单或意向客户需求充足,目前正在积极备货,同时提前储备原材料也将继续有助于公司在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毛利率维持在一定水平。 公司定增完成,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外延增长2021年6月,公司完成定增,募集资金净额7.85亿元,其中,3.12亿元用于北斗高精度基础器件及终端装备产能建设项目、2.38亿元用于智能时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3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司定增说明书的披露,公司北斗高精度基础器件及终端装备产能建设项目将在公司现有产品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公司高精度GNSS接收机和商业导航应用产品(包括板卡和组合导航接收机)进行产能建设,该项目公司计划建设期为2年,公司预计达产后预测期内年均为公司新增营业收入7.09亿元(占公司2021年收入的17.50%),新增利润总额1.40亿元(占公司2021年利润总额的21.98%)。 根据《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2020年我国高精度市场产值达到110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涨47.59%,远高出北斗应用整体市场增速(16.90%),而参考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上中下游各部分产值的变化规律,我们判断,“十四五”我国高精度市场下游运营服务领域将呈现高速发展。在公司已经研发并量产了高精度GNSS基带芯片“璇玑”、多款高精度GNSS板卡、模组、天线等基础器件背景下,公司定增募投项目的推进,将为“十四五”期间公司在北斗高精度应用市场中上游(设备及基础期间)的产能保障奠定基础,进而构成公司“十四五”期间业绩维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保障。 “内外兼修”有助于公司享受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高景气发展红利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聚焦高精度导航定位应用相关的核心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制造、集成和产业化。公司围绕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核心,逐步构建起高精度定位芯片技术平台、全球星地一体增强网络服务平台两大核心技术护城河,并逐步打造公司各类高精度定位导航智能装备和系统应用及解决方案在建筑和基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与公共事业、机器人与无人驾驶等行业的竞争力。①建筑与基建公司基于多种高精度定位装备和系统应用及解决方案,为建筑、工程、施工等行业客户的勘测、设计、施工、运维环节的工作,提供高精度位置信息。 2021年,公司推出了“五星十六频RTK”高精度接收机智能装备,突破在复杂测量场景下的信号问题,设计精巧便携,集成惯导模块,大大提升作业效率,且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融合视觉、图像识别技术,研发出“视觉RTK”高精度接收机智能装备并推向市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同时,公司向市场推广“TCF900桩机系统”、“GradeNav土方施工解决方案”,帮助施工客户更好地把控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②地理空间信息公司通过测量装备组合,为测绘测量工作的客户提供了高效的方案。包括基于高精度GNSS+INS+激光雷达+无人飞控技术,公司开发了搭载于移动载体之上集成多源传感器用以获取空间三维信息的设备;基于高精度GNSS+INS+无人船控技术,结合了通信、雷达避障、视觉测距等技术,开发了以无人船为载体,搭载声纳、多波束、激光扫描仪等传感器设备的水下、水上测绘解决方案。 2021年,公司持续坚定地对高精度激光雷达、组合导航、SLAM、摄影测量、无人飞控相关技术投入,掌握完全自主可控的实景三维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以及,对获取的多源数据,研发实现海量点云多层次信息提取、数据渲染封装、三维空间信息提取与标准化,达到三维全景数据全流程半自动化处理,提升现有人工作业的工作效率。凭借核心技术和产品方案优势,公司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解决方案应用于更多地区实景三维项目,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与1个直辖市、8个省会城市、2个地级市的勘测单位建立深度合作。未来,公司将持续在实景三维建设中探索和输出高效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同时,凭借无人船产品领先的性能优势,公司在各大水文局、水利水电单位、涉水测绘单位等完成快速推广。 ③资源与公共事业公司基于GNSS组合导航定位技术,针对农业机械高精度导航及自动控制专业市场领域应用环境设计,满足农机作业的通用性要求,开发出北斗农机自动导航控制系统、卫星平地系统、农机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土地整平解决方案、智能喷雾控制解决方案等,实现智能作业机械集成和多机作业远程交互与共享,提升农业作业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提供作业决策支持等;基于物联网+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核心技术,开发了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位移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可全天候、全天时获取被监测对象的三维形变、裂缝、降雨量等感知数据,基于信息化平台、监测物联网平台进行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可视化管理。 2021年,公司推出了农机自动驾驶产品“领航员NX510”,与部分主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现了农机自动驾驶产品的快速推广,同时,公司持续推广行业领先的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覆盖全国各个省份的地灾隐患点,2021年末,公司安装的20,000余台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已布设于全国14省近5,000处隐患点。 ④机器人与无人驾驶公司依托组合导航算法的核心技术优势,开发出了高精度、高动态定位测向测姿接收机等终端,能够为自动驾驶乘用车、有轨电车、高速铁路车辆、港口/矿区等无人运输车、物流机器人等提供高精度组合导航模组、组合导航板卡、定位测向接收机、便携式组合导航终端、抗震型测量天线等产品,满足自动驾驶、车辆智能监控管理、铁路巡检、无缝物流、驾考驾培等应用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需求。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在低速机器人、矿车、港口、物流自动驾驶等领域与阿里巴巴、踏歌智行、西井等公司达成合作。同时,公司开发的全球星地一体增强网络服务平台未来将为自动驾驶乘用车、各类机器人的高精度移动智能装备提供差分信息,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 2021年,公司在乘用车自动驾驶业务上,已经被指定为哪吒汽车、吉利路特斯、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的自动驾驶位置单元业务定点供应商。项目周期为2021年至2026年,目前处于量产前的开发与测试阶段,上述车型量产后,每年收入根据当年实际订单情况进行确认,预计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未来,公司将积极布局车规级GNSSSOC芯片、高精度车规级IMU芯片、全球SWAS广域增强系统及持续投入优化核心算法,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公司所处的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伴随近年来我国北斗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毕以及星基/地基增强等服务的推广,在需求侧方面,“十四五”期间,公司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下游市场将享受“北斗+”与“+北斗”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带来的新增量市场,而公司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中上游的设备器件市场将在整体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增速基础上,再叠加国产替代趋势带来的额外增速。 供给侧方面,在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及借力资本市场外延增长这种“内外兼修”背景下,公司将有望依靠自身已经在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中下游部分细分应用领域布局基础,进一步拓宽公司在对应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中上游(终端设备及器件)的市场空间,以上也将构成公司“十四五”期间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 多次实施股权激励,激发公司长期发展活力继2020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2021年10月及2022年2月,公司再次实施了两次股权激励。包括:2021年10月,向719名激励对象授予800万股(占总股本的2.11%),授予价格35元/股,业绩考核要求为以2021年净利润为基数,2022-2024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5%、30%、45%,公司在2022-2024的摊销费用分别为0.39亿元、0.29亿元以及0.15亿元;2022年2月,公司向董事兼副总经理王向忠授予370万股(占总股本0.98%),授予价格35元/股,业绩考核要求为以2021年净利润为基数,2022-2026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5%、30%、45%、70%、100%,公司在2022-2024的摊销费用分别为0.12亿元、0.11亿元以及0.08亿元。 我们认为,公司近年来多次且大范围开展股权激励计划,尽管费用摊销会对未来几年净利润产生影响,但通过员工、高管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绑定,将有助于公司提升员工凝聚力、团队稳定性,并有效激发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代理人成本,对公司经营业绩和内在价值的长期提升带来积极影响。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产业企业,成立至今专注于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相关软硬件产品,技术积淀深厚,具体观点如下:1.2021年,公司收入利润均呈现快速增长,尽管在公司向各北斗应用下游的拓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别领域毛利率下降现象,但不改公司整体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大趋势;2.需求侧方面,“十四五”期间,公司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下游市场将享受“北斗+”与“+北斗”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带来的新增量市场,而公司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中上游的设备器件市场将在整体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增速基础上,再叠加国产替代带来的额外增速;3.供给侧方面,在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及借力资本市场外延增长这种“内外兼修”背景下,公司将有望依靠自身已经在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中下游部分细分应用领域布局基础,进一步拓宽公司在对应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中上游(终端设备及器件)的市场空间,这也是构成公司“十四五”期间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4.近年来公司多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实现员工、高管利益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有助于公司激发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公司治理水平。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2024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5.54亿元、3322..454亿元和4411..12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272亿元、44..656亿元及55..474亿元,SEPS分别为113.03元、1.020元、1.252元,我们给予目标价格4499..6600元,分别对应4488倍、4411倍及3333倍倍PE。 风险提示: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公司业务拓展过程中毛利率可能出现波动。
宏达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5-08-04 44.82 66.34 83.26% 59.55 32.86%
65.50 46.1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与2022年一季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42.79%),归母净利润(8.16亿元,+68.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32亿元,+68.59%),毛利率(68.73%,-0.42pcts)。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9亿元,+13.09%),归母净利润(1.76亿元,+2.6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5亿元,+9.36%),毛利率(70.75%,+0.52pcts)。 投资要点: 公司在我国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公司是国内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其在传统钽电容业务基础上不断发展非钽电容业务,以解决相关领域电子元器件及微电路模块的国产替代难题,多项产品技术属国内首创或国内领先,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地面装备、指挥系统及通信系统等领域。2021年,公司在第34届中国电子元件企业经济指标综合排序中排名第二十六名。 2021年公司下游需求旺盛,业绩持续高速增长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42.79%),归母净利润(8.16亿元,+68.6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32亿元,+68.59%)。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因素:①我国对高可靠项目开支实现稳步上升,下游需求旺盛,带动公司业绩提升;②公司非钽电容产品市场逐渐打开,带动相关产品销量快速上升;③受益于我国国产替代加速,叠加公司前期的投入与积累,民品收入持续增长。 业务分拆:元器件业务实现营收(17.16亿元,+45.22%),毛利率(70.09%,-1.61pcts);模块及其他产品业务实现营收(2.84亿元,+29.74%),毛利率(60.49%,+5.12pcts)。 公司钽电容产品收入稳步增长,非钽电容产品营收增长明显,成为成长新动力钽电容产品:2021年公司钽电容器继续保持行业优势地位并取增长,钽电容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47%,其中高能混合钽产品全年营业收入接近6亿元再创新高。
雷电微力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5-08-04 76.36 -- -- 179.40 30.38%
115.68 51.49%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5日公告,2021年营收7.35亿元(+114.90%),归母净利润2.02亿元(+66.33%),扣非归母净利润1.82亿元(+56.20%),毛利率42.39%(-14.31pcts),净利率27.42%(-8.01pcts)。2022Q1营收2.25亿元(-17.12%),归母净利润1.07亿元(+35.12%)。 投资要点: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实现高速增长,222022年规模效应有望促使盈利能力回升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7.35亿元,+114.90%)出现大幅增长,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公司部分产品配套的型号已进入批产放量阶段,毛利率(42.39%,-14.31pcts)下降明显,我们认为可能与公司配套产品下游需求呈现出“以量换价”的特点有关。盈利方面,尽管公司期间费用率(12.38%,-4.09pcts)下降明显,公司其他收益(0.21亿元,+280.71%)也大幅增长,但在公司毛利率明显下降,且所得税(0.33亿元,+246.76%)大幅增长影响下,公司归母净利润(2.02亿元,+66.33%)增速落后于收入增速,净利率27.42%(-8.01pcts)也出现明显下滑。 2022Q1,公司营业收入(2.25亿元,-17.12%)出现下滑,但毛利率(48.06%,+4.27pcts)有所增长,我们认为可能与公司产能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有关,而公司归母净利润(1.07亿元,+35.12%)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主要系公司期间费用率有所下降,且收到销售回款,冲减坏账准备,信用减值损失(冲回0.22亿元,较2021Q1减少0.37亿元)大幅下降所致。 具体到公司精确制导类以及通信数据链类两大主营业务上,2021年情况如下:①精确制导类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收入占比97.61%),收入(7.17亿元,+126.58%)大幅增长,毛利率(41.79%,-14.09pcts)明显下滑,与公司整体收入及毛利率变化幅度基本一致。 ②通信数据链类业务收入占比较小,收入(0.16亿元,-10.71%)与毛利率(69.20%,-6.85pcts)均有所下降。 另外,公司在2022年2月披露了与客户签订了两份某配套产品订货合同,合同金额合计24.07亿元,是公司2021年收入的327.47%,将从2022年开始交付标的,且公司披露了截至2021年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对应收入4.90亿元,也将于2022年度确认收入。以上订单均凸显公司配套的部分型号已经进入批产放量阶段,“十四五”公司收入维持快速增长确定性强。 根据公司IPO募集资金情况看,公司IPO募集资金净额达13.58亿元(其中超募资金7.28亿元),其中,2.25亿元投向生产基地技改扩能建设项目(建设期2年)、2.05亿元投向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另外将追加超募资金2.18亿元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我们认为,在公司当前配套的部分型号进入批产放量阶段,生产基地技改扩能项目带来的产能提升以及规模效应将是公司未来收入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也将是公司在下游“以量换价”背景下毛利率维持在一定高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重点关注。 综上,我们认为,2021年,受益于公司配套的部分型号进入批产放量阶段,公司精确制导类业务将是“十四五”未来几年收入与净利润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尽管2022Q1,公司收入出现短暂下降,但我们认为主要是疫情引起的产品交付确认出现延迟所致,不改公司已经进入发展收获期大趋势。另外,公司毛利率在2021年出现明显下滑,但2022Q1有所改善,结合公司产能扩建项目正在逐步推进,规模效应有望带来边际成本的逐步下降,毛利率的下降问题也有望得到逐步改善。 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首次转负为正,重点关注产能交付能力以及毛利率改善进展费用方面,2021年,在收入出现高速增长背景下,公司三费费用率(7.81%,-2.48pcts)明显下降,其中销售费用率(1.83%,+0.09pcts)是唯一增长的费用率,主要系销售收入增加,对应计提的质保金增长所致。另外,公司研发费用(0.34亿元,+58.87%)高速增长,主要系研发投入增加所致,从公司当前主要研发项目来看,多数围绕产品产能提升以及性价比提升等方面,将有助于公司持续在毫米波微系统领域的技术竞争力以及毛利率的改善。与此同时,公司研发人员数量(84人,+27.27%)保持快速增长,也表明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现金流方面,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0.91亿元,较2020年增长1.35亿元)大幅提升,首次实现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正,主要系公司量产交付进展顺利,销售收入扩大,销售回款增加所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1.41亿元,-4497.51%)大幅下降,主要系公司生产扩能按计划推进,本期固定资产投入较高,同时积极开展对暂时闲置资金的现金管理所致;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3.21亿元,+2921.15%)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净额13.58亿元所致。 其它财务数据方面,2021年末,公司存货(5.71亿元,+84.12%)大幅增长,其中,发出商品达2.04亿元(+275.04%),2022年有望较快兑现至利润表,同时原材料(1.94亿元,+32.45%)及在产品(1.40亿元,+56.72%)均出现快速增长,同时公司的合同负债(1.30亿元,+292.90%)大幅提升,2022Q1末,公司存货再度增长至6.51亿元,合同负债大幅增长至3.63亿元,我们认为,以上财务数据有力印证了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正在积极备货备产,我们认为,伴随公司技改扩能项目的推进,公司产能交付能力的提升以及毛利率的改善进展值得重点关注。 精确制导武器配套重要供应商,厚积薄发迎来收获期公司是一家从事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微系统研发、制造、测试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用和通用的毫米波有源相控阵产品。产品及技术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通信数据链、雷达探测等专用领域,未来也可拓展应用至5G通信基站、车载无人驾驶雷达、商业卫星链路系统、移动终端“动中通”等通用领域。 ①精确制导类产品公司精确制导产品主要包括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微系统以及高频段毫米波前端,该类产品的最终产品为精确制导导弹。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公司在多个精确制导类型号的配套过程中是唯一供应商。 我们认为,在“成熟型号装备的消耗性补充”以及“新型号装备的定型量产”两方面需求带动下,国内导弹等武器装备整机下游需求旺盛,产业链中上游配套需求有望维持高增速。从公司招股书以及披露的重大合同来看,公司近年配套的部分导弹型号已经完成了定型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我们判断,“十四五”期间精确制导类产品大概率是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②通信数据链产品公司的通信数据链产品包含星载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微系统及机载数据链相控阵微系统等等,公司通信数据链产品主要适用于星间链路、机载卫通等高价值应用场景,具备宇航级相控阵微系统产品设计及制造经验,且公司具备宇航级产品的在轨运行经历。 我们认为,卫星互联网是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其本质是卫星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衍生应用。受到可能存在的全球地面布站限制和频率资源匮乏限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星间链路通信技术或成为影响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伴随“十四五”中后期,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段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司的通信数据链产品未来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收入增长亮点。 OIPO时针对高管及核心员工开展战略配售,激发上市公司创新活力2021年,公司IPO时开展了针对高管和核心员工的战略配售。其中,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员工(合计10人)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最终获配股数量达239.45万股,占发行数量的9.89%。我们认为,IPO时开展战略配售可以加深公司上市后,高管、核心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绑定,将有助于激发公司创新活力,促进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投资建议公司是一家从事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微系统研发、制造、测试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用和通用的毫米波有源相控阵产品。我们的具体观点如下:1.在A股中,业务主要围绕精确制导武器装备配套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公司是其中之一,而公司产品配套的部分型号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在手订单充足,收入维持快速增长的确定性强;2.公司的精确制导类产品在多个下游型号配套中为唯一供应商,凸显公司技术积淀深厚;3.尽管2022Q1公司收入出现一定下滑,但我们认为可能与疫情导致的交付延迟有关,对公司全年业绩的高速增长影响有限;4.公司2021年毛利率的下滑有望在公司扩产项目推进,规模效应的显现下逐步改善;5.公司在IPO时针对高管及核心员工开展战略配售,有望加深高管、核心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绑定,将有助于激发公司创新活力,促进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2024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595、亿元、1155..959亿元和2211..10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99亿元、33..686亿元及55..5588亿元,SEPS分别为22..7788元、33..9999元、55..7766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16617.41元,分别对应20222--20244年的EPE为为6600倍、4422倍和2299倍。 风险提示:公司生产基地技改扩能项目
华伍股份 机械行业 2025-08-04 9.92 14.74 34.37% 11.60 16.94%
15.12 52.42%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3日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营业收入14.35亿元(+ 9.18%),归母净利润1.47亿元(-10.39%),扣非归母净利润1.35亿元(-9.85%),毛利率38.01%(-1.97pcts),净利率11.03%(-2.27pcts),? 投资要点:营收稳步增长,上游原材料涨价拖累公司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5亿元(+ 9.18%), 2021年受益于起重机械制动系统及军工板块业务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国产替代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公司营收保持稳定增长。归母净利润1.47亿元(-10.39%),扣非归母净利润1.35亿元(-9.85%),毛利率38.01%(-1.97pcts),净利率11.03%(-2.27pcts),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报告期内,以钢材为主的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导致装备制造业原材料(5.38亿元,+14.18%)采购成本进一步提升,另外,伴随着公司进一步完善现有业务布局,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加大,上述因素对成本控制产生一定影响,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 分业务来看:① 工业制动器领域持续加大下游应用领域开拓及产业链布局延伸,横纵扩张并举。公司以港口起重机市场为基础,逐渐将市场领域延伸至风电、轨交等多个细分领域。报告期内,公司起重运输制动业务受益于下游需求不断增加、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带来的附加值增长以及行业重点客户国产替代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营收(4.16亿元,+16.47%)保持稳健增长,但受到以钢材为首的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毛利率水平(43.20%,-2.06pcts)有所下滑;风电业务2021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综合市占率已达50%,但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报告期内风电整体装机价格的下调所导致的公司产品价格相应调整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公司风电制动系统营收(5.06亿元,-0.34%)小幅下滑,毛利率(34.70%,-5.51pcts)降幅有所加大。 ② 军工领域抓住下游需求放量发展机遇,深挖配套需求。公司军工领域则主要依托于子公司安德科技,以工装与零部件加工制造为核心,并通过长沙天映切入维修领域,目前公司航空零部件产品主要为某型号涡扇发动机机匣及反推产品。报告期内该型号涡扇航空发动机定型批产,航空零部件业务受益于此,营收(1.80亿元,+33.31%)大幅提升,其中毛利率(45.34%,+2.26pcts)维持在较高水平。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公司所处的航空零部件加工行业受益于新装备及存量装备配套需求快速增长,行业进入景气度上升期,基于此背景下,公司在既有配套项目基础上,不断挖掘自身配套潜力,有望进一步加深与主机厂的业务绑定。 ③ 其他业务公司依托于控股/参股子公司金贸流体、华伍行力进行金属管件、阀门产品,产品分别应用于民用水力管网建设以及发电、石油、化工等领域。报告期内营收(2.03亿元,+18.65%)快速增长,毛利率(24.80%,-5.22pcts)有所下滑。其中子公司金贸流体目前正在处于创新层辅导备案阶段,未来有望进入精选层。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6.72%(+0.45pcts),小幅提升,其中销售费用率6.83%(+0.82pcts),管理费用率6.13%(+0.43pcts),财务费用率3.76%(-0.80pcts),报告期内公司市场拓展力度加大,业务发展持续向好,销售费用率有所提升;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人数(1915名,+2.85%)进一步增加,同时公司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导致管理费用率小幅提升;募集资金到位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缩减财务费用。 研发费用方面,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0.61亿元(+4.16%),小幅增长,公司持续保持领先的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截至目前,公司共完成了20余个系列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并承担江西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38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为6.34亿元(+24.12%),其中占比较大的库存产品(3.21亿元,+60.16%)与原材料(0.97亿元,+19.83%)均保持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公司订单充足,积极备货,生产任务饱满,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加强生产计划管理,为更好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强采购备货。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减值损失0.31亿元(+33.16%),较上年有明显提升,主要系子公司长沙天映与华伍轨交分别计提商誉减值准备0.15亿元/0.11亿元所致。子公司长沙天映主营军机维修业务,报告期内由于疫情影响、下游客户进行重大调整,订单任务进程迟缓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沙天映未完成业绩考核指标,截至目前共计提商誉减值损失0.34亿元。 进一步挖掘配套潜力,紧抓需求放量发展机遇公司军工板块业务主要依托于子公司安德科技及长沙天映,目前以安德科技为主体。公司于2016年7月分别完成对四川安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自此开始切入航空零部件制造领域,随后于2018年8月完成对长沙市天映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及增资,完成后公司共持有长沙天映51%股权,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将业务范围扩展至飞机试验、维修检测领域。报告期内,安德科技营收1.54亿元(+34.17%),净利润0.39亿元(+3.72%);长沙天映实现营收0.55亿元(+8.93%),净利润369.57万元(+66.98%)。 安德科技立足航空制造行业,致力于航空工装、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安德科技凭借其在长期工装及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积累的包括大尺寸薄壁件热成形及变形控制、薄壁件氩弧焊焊接工艺及变形控制等在内的关键技术以及优秀的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目前已成为成飞、西飞、上飞等主机厂重要供应商以及航发科技的战略供应商。作为贵飞“工业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之一,长沙天映依托其在飞机装配工装、检测试验设备及零部件加工等领域具备扎实的研发生产能力,目前已成为航空工业下属多个主机厂的合格供应商,并建立了广泛业务合作。 在工装领域,安德科技已成功为成飞、西飞等主机厂提供飞机总装必须的耗材工装、夹具,以及用于进气道、机翼等复材部件加工成型多用的模具产品,已与主机厂形成高效合作;零部件领域,安德科技全程参与了某大型涡扇发动机机匣及反推装置产品研制生产过程,是现阶段唯一供应商。目前该型号发动机已进入量产,预计在十四五期间需求将有较大提升,安德科技有望进一步受益于该机型量产。 在手订单饱满,静待产能释放。目前公司军品业务在手订单饱满,并长期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公司此前已进行过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及航空飞机零部件批量生产项目的募投建设,但由于设备安装调试、厂区修整等多种因素导致前述项目建设投产进度不及预期,预计分别延至2022年3月/2022年5月才可正式投产。为进一步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本次航空装备和航空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的募投建设,根据规划,本项目预计于2022年陆续投产,2024年产能趋于稳定。
东华测试 计算机行业 2025-08-04 24.32 29.39 -- 27.59 13.45%
37.65 54.81%
详细
事件: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2.57亿元(+25.22%),归母净利润0.80亿元(+58.91%),扣非归母净利润0.77亿元(+73.57%),毛利率67.79%(+1.71pcts),净利率31.13%(+6.60pcts)。2022Q1实现营收0.47亿元(+54.92%),归母净利润475.90万元(+364.06%),扣非归母净利润448.67万元(+401.52%),毛利率66.95%(-0.23pcts),净利率10.23%(+6.81pcts)。 投资要点:12021军用领域发展态势良好,未来重点发展民用市场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数据采集与测试分析领域,全力投入该领域产品的研发,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并于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航空航天、国家重大装备领域、机械制造、交通能源以及高校等均有覆盖,其中军工客户超过660%的业务占比,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经营情况看,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2.57亿元(+25.22%),归母净利润0.80亿元(+58.91%),增速大幅超越营收增速,主要系公司切实落实经营计划,在经济需求收缩以及疫情反复的扰动下,强化核心业务,推进产品研发,同时加强开源节流,在业绩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保证了利润的大幅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均创下近八年新高,毛利率67.79%(+1.71pcts)稳定增长且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系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公司为技术型公司,材料成本支出比例较小,人力费用支出相对固定;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目前主要客户所处国防军工领域,绝大部分为定制化产品,具有高毛利率的特点。而受到三费费率26.90%(-5.66pcts)大幅下降的影响,公司净利率31.13%(+6.60pcts)显著提升。基于公司的发展规划,未来将重点发展面向企业客户的“基于于MPHM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业务,在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过程中,短期的毛利率可能会产生一定波动。 从产品层面看,公司产品可分为传感器、测试仪器和控制分析软件三大类,这几类产品通过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力学测试分析系统。 1)传感器通过接收待测物物理量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公司将传感器归属在了配件及其他产品下,报告期内此产品类目营收0.60亿元(+23.99%),占业务收入的23.21%,主要系公司升级改造传感器生产线,提高产能,同时加强研发投入,除了对已有产品性能进行优化外,陆续也有新品的推出,如高温压力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已进入试制阶段;力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等已进入量产阶段。 2)测试仪器能够将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分析、显示等。产品包括静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放大器等附件类产品。报告期内静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营收0.35亿元(+14.38%),占业务收入的13.5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营收91.49亿元(++28.96%),占业务收入的58.05%。主要系公司加大产品研发力度,自主研发满足不同场景测控需求的产品、完善现有产品体系,同时也对现有系统结构进行优化,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3)控制分析软件可对各种功能的信号分析和处理,完成多种测试,一般是与测试仪器配套使用。报告期内开发的“基于MPHM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设备故障进行智能识别和预警,帮助用户实现降本增效,从定期维修转变为有针对性的故障维修,此产品未来在民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公司着重推广的支持下,未来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22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营收、归母净利润大幅增加2022Q1公司营业收入0.47亿元(+54.92%),归母净利润0475.90万元(++364.06%%),均大幅增加,主要系公司业务的增长,我们认为另一方面的原因是221021年订单延期确认所致,由于2021年年底突发的疫情,可能造成部分订单未按时发货,收入确认延迟。 整体费用率明显下降,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营运能力向好,经营现金流充沛费用端来看,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37.44%(-4.96pcts),主要系三费费率26.90%(-5.66pcts)明显下降所致,而此得益于公司开源节流,经营管理效率提升。由于公司在2021年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根据公告,2022年预计将分摊股权激励费用中约1245.76万元,占总摊销费用的38.76%,可能导致费用有所提升。公司研发费用增速34.11%,研发费用率10.54%(+0.70pcts),较为稳定且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主要系公司成立了上海技术研究院,同时引进高端人才,对复杂性、前瞻性技术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上海技术研究院作为高端技术的承载,未来在研发人员和技术上的投入将呈增长趋势。另外,公司在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和升级的同时,加大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丰富公司产品线,拓宽应用领域。 资产负债看,2021年公司资产负债率9.28%(-2.91pcts),2022Q1资产负债率7.83%(-3.03pcts),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公司没有长短期借款,不涉及利息支出,致使公司财务费用为负,整体资产质量相对健康。 现金流量端来看,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0.27亿元(+30.15%),有所增长,主要系业务增长,销售收入增加。 重点布局“44+2”业务结构,产品与服务齐头并进从业务层面看,公司目前有四大主力业务和两大未来待拓展业务,四大主力业务是以产品为主力,两大待拓展业务是以产品和服务为支撑。 四大主力业务分别为结构力学性能研究、结构安全在线监测和防务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基于PHM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和电化学工作站。 1)结构力学性能研究是公司的主力业务之一,也是公司最早开始发展的业务,通过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分析,准确预计环境激励对建筑、装备结构的影响,其核心技术“小信号放大抗干扰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在恶劣强干扰环境中获取准确的测试数据。航空航天、水利工程等领域设备性能的提升,都需要结构力学性能的检测。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迭代,产品性能功能各个方面基本均能达到甚至在一些方面能够赶超国外技术水平,但在一些极端环境下仍有差距。结构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属于科学仪器赛道,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强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制造背景的支持下,将进一步促进结构力学性能测试行业自主可控能力的提速,公司也将受益于行业发展。 2)结构安全在线监测和防务装备PHM是基于结构力学性能研究衍生出来的板块,也是公司主力业务之一。此业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结构力学监测,能够对设备进行实施监控,应用于桥梁、大型建筑、重大装备等领域;二是军工MPHM业务,能够进行故障诊断,对待测物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预警,为大国重器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基于PHM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是为了满足企业用户对设备维保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通过将已有核心技术与IT技术相结合,公司在221021年推出的自主研发的新软件平台。此平台通过将设备资产信息管理、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预测性维护管理等功能进行整合,帮助企业实现设备故障预警和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全流程服务,模块化的界面和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也为用户操作提供便利。此业务在民用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将通过打造标准化、行业通用性强的产品,来实现降本增效,利于产品推广,为公司营业收入增长提供新的发力点。 4)电化学工作站,通过测量组成的电化学电池待测物溶液所产生的电特性而进行分析,主要应用于电化学分析测试,腐蚀与防护研究,新能源电池性能分析等。公司产品系列较为成熟,现已衍生出十几个规格的产品,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进行的产品销售合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公司也在积极对接、开展产线检测、质量控制等配套服务。电化学工作站业务的发展与新能源行业景气度息息相关,行业的高景气度为产品市场拓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公司的产品又能反哺助力行业企业提高电池的品质管控和安全性监测。公司未来将聚焦电化学工作站的发展,除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同时兼顾定制化能力的推广,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带动重点行业的突破,通过扩充营销团队规模,快速抢占市场,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点。 两大待拓展业务,一个是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通过将测试与控制相结合,满足用户对于不同场景的测控需求,实现国产替代;另一个是设备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及减振降噪综合治理,帮助中小企业溯源产品机理,助力产品和技术双重升级。这两个业务是基于测试系统的核心技术向应用服务衍生的敲门砖,目前仍在拓展阶段,作为公司未来重点投入发展的项目,市场空间广阔,成长起来后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拓宽公司业务领域。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增强凝聚力基于对公司业绩增长的信心,同时为了调动核心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将员工利益与公司绑定,助力公司长远发展,公司于2025-08-04公告,以当日为首次授予日,合计向52名激励对象授予240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74%),授予价格为16.55元/股。另外预留60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43%),激励对象将在本次激励计划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内确定,价格与本次授予价格相同。 本激励计划首次及预留部分的考核分为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两部分,公司层面以2020年营业收入为基础,考核期为2022-2025年四个会计年度,以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考核指标,考核期内营业收入增长率最低需达到97%、185%、295%和426%方可按照业绩达标程度享受公司层面的股票归属。 按照本次激励计划行权的最高目标推算,2022-2025年营业收入预计分别为4.50亿元、6.51亿元、8.99亿元和12.01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74.89%、44.75%、38.17%和33.56%,如此高目标的设定将驱动公司业绩激增。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未来业务将快速增长,原因可以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结构力学性能研究、结构安全在线监测和防务装备PHM两块业务是公司的主力项目,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客户基础,未来仍将保持稳定且不低的增长趋势;②公司在保持军工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开拓民用领域市场,除了推出模块化、标准化的行业适用性强的产品来降低成本,为推广提供先决条件,同时也会将直销模式调整为渠道营销的模式,覆盖更多客户,尽可能达到军民用领域平衡发展;③公司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需要保持技术领先性和对市场的适配性,因此研发投入的比例在未来仍会持续增加,也将有助于公司未来在下游应用领域上的拓展。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4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050亿元、6.151亿元、8.99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14亿元、1.646亿元、1.8888亿元(2021年股权激励产生的费用在2022-2026年预计计提金额分别约为1245.76万元、906.63万元、527.09万元、264.99万元和62.14万元),SEPS分别为0.82元、61.06元、1.3366元。基于公司所处行业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300.00元,对应2022--42024年年EPE分别为936.59倍、028.30倍、222.606倍。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不及预期、股东解禁减持引起股价短期波动、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

什么是幼小衔接 什么茶好喝又对身体好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上一句是什么 吃什么药可以延长射精 38属什么
鱼加它是什么字 山竹是什么 夫妇是什么意思 腊八粥是什么节日 拉肚子能吃什么菜
电磁波是什么 恐龙什么时候灭绝的 急得很什么 01年属什么的 icp是什么意思
炎症反应性细胞改变是什么意思 弟子规是什么意思 小孩自闭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什么牌子的床垫好 一路顺风是什么生肖
cot是什么hcv8jop3ns3r.cn 油价什么时候下调hcv7jop6ns7r.cn hpvhr阳性什么意思hcv7jop6ns1r.cn 4岁小孩流鼻血是什么原因hcv8jop2ns5r.cn 油皮适合用什么护肤品hcv8jop0ns1r.cn
结账是什么意思hcv8jop5ns6r.cn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是什么意思hcv8jop8ns1r.cn 挂是什么意思hcv8jop9ns3r.cn 哺乳期头疼可以吃什么药hcv7jop5ns2r.cn 血糖高的人吃什么好hcv7jop6ns3r.cn
msgm是什么品牌hcv8jop6ns2r.cn 甲状腺偏高有什么影响hcv9jop7ns9r.cn 去新加坡买什么hcv7jop9ns9r.cn 质控是什么意思hcv9jop2ns2r.cn 腰脱是什么症状naasee.com
什么炖鸡汤好喝又营养hcv8jop6ns5r.cn 2008年是什么年hcv8jop6ns1r.cn 三千大千世界什么意思hcv7jop5ns6r.cn 脑胀是什么原因hcv8jop9ns3r.cn 啮齿是什么意思hcv9jop2ns5r.cn
百度